本書首次通過系統性框架,為讀者了解政治行為體如何通過敘事在新環境中塑造秩序提供精彩解讀。為了解釋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作者探討了行為體如何設計和形成特定的敘事,以及第三方如何來理解這些敘事并與其互動。本書圍繞國際關系中的主要概念,通過探究秩序、行為體、不確定性和競爭者四個主題,展現了戰略敘事影響權力溝通和交流的可能性與局
本書匯集了帕慕克在哈佛大學的諾頓講座文章。在這些文章里,作者討論了他作為小說家的創作歷程,小說虛構與真實的關系,小說對于讀者產生效果的方式等等這些話題。書名來自席勒對兩種不同文學風格--"天真的"和"感傷的"這一的經典區分。帕慕克在與席勒文學觀念的對話中得出他自己的結論:小說家既是天真的,也是感傷的,小說創作就是要在那
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逮捕,同年12月被判處死刑,臨刑時改判為四年苦役,然后充軍。他在獄中給哥哥和弟弟寫的信描繪了在獄中的生活,特別是最后一封,書寫了他處在死亡邊緣時的心理狀態。這些書信記錄了他對人類心靈極限的最初探測。即使在最為嚴酷的絕境,他也沒有失去寫作的強大意志,幾乎是憑借寫作支撐著全部的生存。 陀思妥
《英國研究》由南京大學陳曉律教授主編,全書下設英國思想與文化史研究、英國政治與經濟研究、英國法律史研究、英國環境史研究、英帝國史研究、經典文獻譯介等部分,充分呈現了國內外學者的積累與思考,拓展了英國史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折射了學術演進的最新路徑。本書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學者圍繞弗蘭西斯·培根的不列顛設想及其影響、
上海是魯迅一生最后階段生活、創作、奮斗的城市,也是魯迅精神最終凝成和充分展現之處。魯迅精神融入了上海的歷史記憶,浸潤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國勝先生從事魯迅思想研究多年,此次,劉國勝先生寫作《魯迅在上海(1927—1936):魯迅精神與上海城市品格》,從魯迅在上海十年間的生活、創作切入,解說魯
本書在分析重慶重大社會風險的主要類型、特征和問題后,提出要構建重大社會風險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以重慶實踐為根據的重大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同時,根據重大社會風險的生成理路,提出了構建“分時段”和依靠“一切力量”的重大社會風險防范化解以及應急處置機制。當代,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已是國家治理行為,因此,該專著提出把
本書根據作者十多年來的調查報告匯編而成,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非虛構作品,從知情人士、隱私、權力、訴訟等各個角度對美國新聞行業和記者群體的亂象和丑聞展開講述,展現了當今全新的新聞媒體大眾活動,是一本在這個視頻為王的時代揭露真相的權威指南。目前本書已成為《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的暢銷書。 關于知情人士 美國郵政的吹哨人
本書圍繞網絡爬取的法律規制,選取國外具有代表性的8篇經典論文,內容涉及網絡爬取的普通法實踐、網絡爬取的合法性、網絡爬取與版權保護、網絡爬取與個人信息保護四個方面,對網絡爬取行為的法律性質進行了準確定位,對網絡爬取的具體操作作出了規范指引,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特色。
本書以“階層犯罪論體系的訴訟品格”這一命題為視角,循著刑事一體化的研究思路,以關系的發現為理論研究起點,以實踐的價值為理論研究落腳點,運用歷史發現、比較分析和規范推演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階層犯罪論體系的本體意義、階層犯罪論體系對訴訟程序的關照性,以及階層犯罪論體系之于訴訟模式、訴訟進程、證據證明和刑事辯護的重要指引價值。
羅納德·德沃金筆下虛構的完美法官赫拉克勒斯不僅博聞強識、智識無雙,而且他不受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干擾,能在任何普通或疑難案件中給出符合法律的“唯一正解”。這樣的法官當然受人們歡迎,因為他滿足了人們對法律至上的期待。然而不幸的是,現實中的法官即便能夠徹底抵御金錢、權勢、輿論等外部因素對判決的影響,但卻無法杜絕認知差異這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