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可,國內著名的宗教改革史、馬丁路德、基督教史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基督教史、宗教史、世界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本書主要精選于可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數十年精心研究的成果,從歷史學家的角度考察西歐和中歐中世紀社會信仰與宗教問題,以及相關思想運動的影響及后果問題。20世紀80、90年代,我國學界開始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入研
本書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我們先是介紹中國的生育和教育的現狀,并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找出中國的一些特征性的事實;第二部分會對中國的生育政策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梳理,政策的跨國比較使我們能夠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認識到現有生育政策的作用和局限;第三部分是文獻綜述部分,我們會對現有的文獻進行系統梳理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為了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發揮宣傳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學遺產》從2023年第4期開始連續組織了文化傳承發展的跨學科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闡釋專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
本書以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為總問題背景,以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主軸,遵循《資本論》三卷通行本及其相關“手稿”的敘事邏輯,具體深入地探討資本批判與人類解放這一重大主題。全書圍繞并緊扣《資本論》,從對資本邏輯的自否性及其導致的危機之討論,轉入對人類如何意識到自身解放條件,并從而成為社會的真正主體之討論;通過對“剝削”“無產階級
本書基于以馬克思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是否存在生命政治思想做出了肯定性回答;回到馬克思的原初語境中梳理了生命政治的產生及演進邏輯,揭示了馬克思如何通過對資本增殖本質的分析來直指生命受控的根源,如何在把握資本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深刻剖析資本權力對生命的整體操控;論證了馬克思生命政治思想的理論旨歸在于探討破除資本邏輯、實現生命主
生產率研究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判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基礎條件差別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為此多次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提高地區生產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
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既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化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囿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距離高質量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發展中仍存在各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體現為供需匹配程度不高、資源和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現代市場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群
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各地區、各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也不例外。人才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的第一資源。本書界定了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高地的基本概念,梳理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現狀,構建了涵蓋人才高地吸引力、人才高地管理力和人才高地影
移動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為鄉村自媒體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在此背景下,以鄉村自媒體為對象,在網絡文化安全治理視角下,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鄉村自媒體傳播生態特征、媒介效果和優化治理路徑。研究發現,作為網絡傳播技術,鄉村自媒體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門檻低、效果強;作為網絡亞文化,鄉村自媒體所建構的
歐洲國家語言多屬小語種,溝通工具的不便,使國內法學界對歐洲許多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國內法研究尚不夠深入和詳盡;中歐之間法律學術交流日趨頻繁,國內歐洲法研究者的隊伍逐漸壯大,研究成果亦可圈可點,建設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成果展示平臺和交流園地甚有意義;借此平臺可及時向國內學術界和實務界回饋歐洲法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法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