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這一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形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與資本主義的“三大批判”、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理論回響與意義四個方面出發,采用文本解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較為詳
自我問題——“自我本質上是什么”,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的未解之謎;在當代,它成了哲學與科學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對自我問題的傳統回答可分為三類:實體觀、最小自我觀與各種無我觀。前兩類可統稱為“自我實在論”,它們與第三類自我觀在近代和現當代分別進行了一場論戰:(1)是否存在形而上學實體自我作為意識統一的基礎;(2)是
全書以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稅費、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罰款、罰金)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同一環境行為引起的多重金錢給付義務關系之處理為命題,圍繞問題提出、問題分析、理論路徑的提出及證成、理論運用、制度保障五個方面遞進展開。本書主張,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中矯正稅與生態環境金錢責任、懲罰性責任與填補性責任并非相互割裂
積極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是國有企業貫徹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重要體現。然而,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落地?國有企業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在哪?在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中,如何體現國有企業的價值定位?國有企業如何實現自身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國企”的具體路徑選擇是怎樣的。國有企業如何發揮海量生產
本書按照質性探索與量性檢驗相結合的思路,從理論、實踐和運行機理等方面對高校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服務進行了全面研究;梳理了高校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服務的國內外研究、常見概念和基礎理論,并分析了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數據管理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在服務中的角色和職責;調研了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服務實踐,并參考借鑒國外經
一流大學的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校長,所以,分析和研究一流大學校長成功治校的理念與實踐,對建設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美國一流大學具有國際性和代表性,是我國建設一流大學的比較對象,許多美國一流大學校長治校理念和實踐具有典型性,既有成功治校的榜樣,也有以失敗告終的個案。但無論如何,深化研究美國一流大學校長
本書在吸收借鑒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關系學、外交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理論、觀點和方法,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概念界定、環境評估、策略規劃、路徑選擇等環節的“一帶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對“一帶一路”公共外交這一命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書聚焦“為何表達和實施”“誰來表達和實施”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共產黨革命,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和發展走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發生到最后勝利,革命的理念、理論和行動互為表里,密不可分。本書圍繞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理念和信仰、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革命的中國道路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對于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
顯失公平制度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民法典》整合《民法通則》《合同法》時代的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兩項制度,賦予顯失公平制度新的內涵,如何理解和適用這一制度,是后民法典時代的重要課題。本書稿以我國民法典中的顯失公平制度為研究對象,從歷史淵源、法理基礎、外在體系、適用方法、案件類型、法律效果六個方面對顯失公平制度進行了全景式研
于可,國內著名的宗教改革史、馬丁路德、基督教史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基督教史、宗教史、世界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本書主要精選于可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數十年精心研究的成果,從歷史學家的角度考察西歐和中歐中世紀社會信仰與宗教問題,以及相關思想運動的影響及后果問題。20世紀80、90年代,我國學界開始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