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實地調研,從縣域治理和國家整體治理的視角出發,對基層法院在縣域治理體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運行機理等做出了透徹的分析和解讀,探究了縣域社會中司法部門的實際運行狀態。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基層法院是縣域治理中的常規性力量。相較于通常以傳統司法理論或者部門法學的“內部視角”展開的討論,本書是一種更為偏向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在此背景下,科技倫理的基礎理論研究變得極為重要。美國哲學家艾倫·格沃斯的工作在科技倫理中的影響甚巨,遺憾的是,國內學界對格沃斯的道德哲學未有系統介紹,其思想散見于一些中文文獻里,這與其在國際學界的影響形成鮮明反差。正因如此,研究格沃
在本書中,趙汀陽以他的“綜合文本”和“無立場分析”作為方法論,深入分析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問題,推出“天下制度分析模型”,力圖說明當代世界的理念困境,并且以中國哲學為基本資源,重塑關于“中國”的概念和關于“世界”的世界觀。趙汀陽的“綜合文本”研究法同時也是對哲學方法論的一種探索,其中引進了博弈論、政治學、經濟學、人
本書全面闡釋了北宋士大夫堅守儒家核心價值觀念回應佛教的挑戰,從身心修養、哲學思辨、個體安頓三個層面展現了其文化自信的狀貌和內在邏輯。北宋士大夫重新高舉儒家內圣外王、憂樂圓融的道德價值圭皋、開啟了修儒家之本、以儒釋佛的文化自覺,彰顯了北宋士大夫傳承儒家精神傳統的文化擔當。本書還探討了范仲淹、周敦頤、二程、蘇軾等北宋士大夫
本書在學術思想內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總特點是:其一,實證性與學理性兼具。研究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實證材料以及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形成對國外價值觀教育的運作規律及其特點的整體性認識,超越以往相關研究單面性、碎片化的局限。其二,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以有效性為導向,著重對國外價值觀教育的理論特點與實踐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系統地梳理了投資者情緒導致股價暴跌風險的成因和理論邏輯,指出它的三條中介途徑,一是管理者的理性迎合或自利動機,二是管理者過度自信,三是分析師樂觀偏差。下篇開展了遞進式本土化研究,分別對中國式投資者、中國式管理者和中國式證券分析師開展實證檢驗,并依次引入“機構投資者情緒”、“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過度自信
當前,網絡空間技術與當代社會運行體系深度融合,對國家安全治理運行機制構成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成為國家安全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研究2021-2022》擬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第一篇全球網絡空間安全發展”“第二篇主要國家和地區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第三篇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領域重要進展”“第
本書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而決定這種變化的關鍵之一就是科技治理與創新系統的共演能力。本書以此為研究問題,以全球和本國的科技改革案例為基礎,發現科技治理中的現存問題,提供促進科技治理變革符合創新系統演化規律的建議。緒論介紹了科技治理變革的背景和共演難題。第二章介紹了科技
本書嘗試在漢語具有強空間性特質這一觀點下,探討戴浩一提出的漢語時間順序原則,發現象似性語序對漢語研究雖具重要價值,但也發現時間順序原則存在研究對象、個性與共性、普遍適用性等方面的問題。本書通過對漢語民族時空隱喻偏好的分析,從傳統文化脈絡中觀照漢語民族的時空觀及其思維方式,并以英語為比照,揭示漢語具有較強的空間順序象似性
城市主體與以往抽象的主體思想不同,城市主體植根于歷史唯物主義改造空間的實踐活動。城市作為人改造自然的實踐產物,對其的改造過程體現了人運用客觀規律并進行空間實踐的主體力量。與此同時,人在改造城市的過程中,將部分本質轉移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廣場等客觀對象,作為實踐產物的城市反過來承載了人類意愿、記憶與情感,進而影響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