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路徑。本書以“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的研究基點,將“民族”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的實踐內容,將“中華民族”作為最終實踐目標,從而建立起一個“個體-群體-整體”的分析框架。當然,立足于“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只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種可
本書立足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和根本目標,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入手,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特征、基本理論、實現途徑做了適度歸納,并對課程設計的概念、特點、模式和內容做了詳細闡述,力圖厘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間的內在關系,反映“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實踐過程和當代價值。在此基礎上,從公共管理類專業發展的視角,明
本書是-本學術專著,是對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理論與實踐創新的研究。本書在思路.上遵循四點創新:第--,在充分挖掘經典著作中的相 關論述中分析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創新的源流問題;第二,在充分重視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中分析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創新的必要性問 題;第三,在高度重視將研究視野向國際拓展中分析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創新
本書闡述了馬克思的權力本質觀是基于實現公共利益的特定力量支配關系。馬克思認為,權力異化,就是權力發展到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權力的主體,權力的本質、權力的活動等權力的全面尾性喪失了本真意義和本來面目,變成了奴役人和實現特殊利益的有組織的鎮壓性力量的現象,權力異化是人的異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雖然與權力行使者的道德品質有關,但
《薪火相傳:國內六家魯迅紀念館的歷史和現狀研究(1951--2016)》書是作者獨立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內六家魯迅紀念館的歷史和現狀研究(1951--2016)“結項成果的修改,全國社科工作辦對本課題結項成果的鑒定等級為:良好。本課題的內容主要是對國內六家魯迅紀念館(其中北京、上海的魯迅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
本文旨在對當代西方哲學的身體轉向進行分析與研究,并在當代西方哲學的身體轉向視域下對未來醫學話語的重新建構進行探過,身體在西方暫學發展的歷程中,遭遇了被“輕視”、被“禁”以及被“隱匿”的歷史命運。隨著西方哲學“翻身”運動甚第塵上,身體主體取代意主體逐漸成為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難逆之勢,身體已經成為當代暫學舞臺上的核心話題,
以全球變暖為核心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認識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科學家、決策者、媒體和公眾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然而,圍繞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影響、氣候科學的不確定性、二氧化碳減排的政治、經濟決策等問題,存在著科學上的爭論及各種利益、政治勢力之間的博
本書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視角,從優化政治引導、轉變政府理念與行為邏輯、主體賦能、制度供給、技術嵌入等方面進行了路徑探索。協商治理是由協商民主理論與治理理論聚合延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治理范式,由于具備民主的價值屬性和鮮明的問題導向而逐漸被應用于基層社會治理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在農村社會如何建設一
本書對后經典敘事空間進行了空間化解讀,剖析后經典敘事空間形態在橫軸和縱軸內的具體呈現,對比分析各種后經典敘事空間形態在概念、表征方式、解讀策略、文本效果等方面的交叉與重疊,分歧與偏離,豐富了敘事空間研究方法,使讀者較為系統的把握西方后經典敘事空間研究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為當代西方敘事空間研究提供了各種后經典理論視角,呈現
該書從“固化的檔案、流動的身份與多元的認同”幾組沖突現象出發,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近年來學界關注較多的“檔案與身份認同”這一新興議題,并另辟蹊徑地理論化闡釋了檔案與身份認同的相互關系,辯證地論述了檔案之于身份認同的兩種正向效用和一些負向效用,以及身份認同之于檔案理論和檔案實踐的影響,繼而通過檔案文本和實踐田野的考察,具體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