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土地資源供需平衡關系入手,建立了一套具有平衡態意義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方法與技術體系;由國家、地區到絲路沿線,定量分析了綠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土地資源供給能力和食物消費水平;從人糧平衡到人地平衡,從土地資源承載力、承載密度到承載狀態,系統揭示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土地資源承載力及其時序變化規律,并針對重點區域和
本書以傳統的聚醚砜和聚醚酮等剛性骨架為聚合物主鏈結構,在聚合物主鏈或側鏈引入配位基團、分子間可形成氫鍵的基團、分子間可形成陽離子-π相互作用的基團,通過“點-點”金屬配位、“點-點”氫鍵、“點-面”陽離子-π相互作用的方式成功實現了高強韌聚合物材料的構筑。與傳統高性能聚合物相比,目標產品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更高的
圍繞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實際需求,闡明典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的約束機制,總結美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創新型國家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方式、措施以及效果,歸納創新型國家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模式,構建針對我國典型城市雨水綜合利用需求措施與方式等的方案集,形成適應國情的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模式,為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供策略支持。構建針對
南海發育20多個類型多樣的沉積盆地,地層和沉積樣式復雜多樣,長久以來缺乏系統的對比研究和統一的地層分區。本書基于近十多年來國家海洋地質保障工程實測的地質地球物理數據,結合以往國家專項以及國際大洋鉆探和南海周邊國家油氣公司的研究成果,在相對統一的原則和標準下,分析了南海及臺灣島東部海域新生代以來地層分區以及主要構造變革時
顆粒阻尼技術是一種基于能量耗散機理的被動振動控制技術,具有減振效果顯著、結構改動小、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已在航空航天、船舶、機械、車輛等領域中廣泛應用。本書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總結了粒子阻尼技術的研究現狀和應用領域,闡明了粒子接觸模型和耗能機理;二是研究了顆粒阻尼技術在不同工程項目中的應用,包括基于粒子阻尼的齒輪傳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三次大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以及2008年Ms8.0級的汶川特大地震,均造成了大量的地質災害與地下工程不同程度的震害,尤其是部分山嶺地區隧道遭受到的震害嚴重尤重。人們對于山嶺地區的震害類型、特征及影響因素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其相關地震動力理論和抗減震基礎薄弱,對山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