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標準《綠色建筑應用技術指南》(T/CSUS52—2023),針對其中技術條文內容進行進一步擴充和延展。本書詳細總結綠色建筑技術實施過程中涉及的規劃建筑、土木結構、設備能源、電氣自動化以及建造運管方面的主要技術原理、實施策略,內容覆蓋規劃、建筑、結構、暖通空調、給水排水、電氣、建材、景觀、施工、運維等建筑全過程和全專業體系,包含建筑信息化模型、建筑工業化、性能數字化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非傳統水源利用、碳排放計算等城鄉建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細化介紹規劃與建筑、結構與建筑工
村落公共空間具有賡續文化傳統、承載文化生活、增進社群認同、凝聚道德共識、傳播主流文化等社會功能,是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本書以西南地區傳統村落和特色村寨為主要案例,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為目標導向,借鑒空間生產理論和文化地理學等相關知識,在分析公共空間建設與文化振興耦合關系的基礎上,調查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剖析鄉村振興中鄉村公共空間解構的文化風險,進而提出公共空間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路徑。
《古跡入門》是一本全部以圖解形式呈現的臺灣古建筑入門書。臺灣地區對于古建筑有著獨特的劃分方式,大致分為古跡、歷史建筑、聚落建筑、紀念建筑等,其中古跡超過1000處,歷史建筑更有上千處,已然成為寶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面貌多彩多姿,有三百多年前荷蘭人所建的城堡,也有明清時代的古宅、寺廟、城郭,當然也有近代的建筑。每一處古跡都是傳奇故事的舞臺,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其建筑之美更是藝術的完美表現。為了盡善盡美地呈現這些古建筑,本書精選25處不可錯過的古建筑,以剖面、透視、鳥瞰等手法表現出來,并分
本書由文化學者祝勇與攝影家李少白聯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寫,圖片則由有著故宮攝影第/一人之美譽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選了故宮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筆觸講述了其歷史淵源、建筑形制和審美功能,并細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歷史變遷,由此圍繞生命、權力、家國等主題做出了深邃而獨特的思考。整個作品文筆輕盈靈動,語言清晰流暢,同時又富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字里行間浸潤著一種熾熱的文化情懷與歷史關懷。書中的圖片則是李少白先生從自己數十年拍攝的故宮照片中遴選出來的上乘之作,氣象宏大,光影鮮麗,輕重相
本書收錄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師梁思成建筑藝術相關的散文、調查記錄等,分為四個章節:一、中國建筑的歷史;二、對中國重要古代建筑的介紹;三、介紹中外著名建筑師,以及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所需審美素養;四、城市規劃和建設。全書通過這四個角度對建筑學、建筑設計理念及中國傳統建筑做普及性的介紹,并穿插有梁思成手繪的精美建筑插圖彩頁,使讀者從中了解到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構造和美學內涵,增強讀者對建筑之美的感知能力。
本書用五章為讀者展現“繁華”上海,從城市地標到街頭巷尾,從名人典故到市井生活,從傳說中探討真相,解讀這座城市的55個關鍵場景、建筑物和它們背后的典故。本書第一章為城市地標“大巡禮”,解讀深根于這座城市中的文化底蘊,為您開啟與上海親密接觸的奇妙旅程;第二章為五湖四海的來客,展現上海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第三章為海納百川的申城,重點聚焦發生在各式老建筑中的“中國故事”;第四章為傳說與真相的距離,當翻開史料的那一刻,建筑背后歷史的真相浮出水面;第五章為老樓鉤沉拾遺補缺,深入挖掘申城老建筑的故事。本書
本書通過全面介紹從遠古到現代的重要建筑,為讀者描繪一幅系統的中國建筑發展圖景,時間由遠古以迄近現代,空間遍布中華大地,從而激發大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書中所挑選的建筑均為建筑歷史中最重要的精品與“奇跡”,同時它們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也具有標志性作用。內容涵蓋原始聚落、民居、宮殿、壇廟、寺院、石窟、塔、園林以及近現代建筑。 書中采用繪畫、圖紙和圖解的方式來綜合的講解每座建筑。等比例繪制的建筑實景原圖、剖面圖、平面圖讓建筑結構纖毫畢現,精心插入的圖解解密建筑語言,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讓讀者
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地方建筑,也可以深入了解木結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輝煌成就,了解古代的房屋怎么建造,匠人怎么分工,也可以了解歷朝歷代,建筑發展變化過程。
《中國建筑史》是我國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八章。第一章緒言,對中國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觀概括,次以簡要筆墨,介紹了《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則例》;隨后的第二至第八章分述從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時代建筑之特征,行文大多先從文獻理出建筑活動之大略,次述實物遺存,再具體分析各代特征,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