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各種文明的崛起和衰落也與之息息相關。可以說,人類的家園本質上就是一個藍色水星球,人類在其中進行生活、生產、創作、遷徙、經濟活動、地緣交往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體系和社會系統。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人類對生態的無節制侵蝕,地球的水循環系統正面臨巨大的危機。洪災的強度大幅增加,干旱、熱浪和大規模野火正在全球各大洲頻發,摧毀著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到2050年,可能有35億人面臨與水相關的糧食安全威脅,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志》回顧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從起源、組建至2022年的發展歷程,記述上起1953年,下迄2023年底,全面、準確、真實地記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在成立、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所經歷的初創、重建、發展等不同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包括概述、建制沿革、人物、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條件平臺、合作與交流、黨群組織與精神文明8章,以及大事記、附錄。
本書綜合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現狀及全面分析寧夏灌區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灌區健康評價水、土資源開發過程中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的生態環境要素的協調健康發展是現代化生態灌區的核心。按照"控制層-執行層-實踐響應層"三個層面系統梳理了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的理論體系,提出了以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型為核心的決策支持體系和監測網絡模式的構建;并以典型區域為示范區,開展不同情境下水土資源配置方案的健康評價指標評價和示范監測網絡模式構建,以通過執行層對現代化生態灌區監測理論的實踐響應。相關成果對灌區水土資源的健康發
本書在國際河流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相關理論基礎上,以國際河流水資源的不同利用目標為脈絡,從非消耗性水利用、水電開發、水資源分配、水環境管理到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厘清不同用水目標的發展狀況、產生的基本原則、形成了主要管理體制,并以此輔之以相關案例的梳理,為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建立起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體系。
近年來,淡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自1976年科學家們發現納米布沙漠中的昆蟲可以從霧中獲取水分開始,霧水收集也逐漸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本書作者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從仿生角度出發,開發出了多種霧水收集工程材料。首先分析了目前全球水資源的分布現狀,表明了霧水收集及開發霧水收集工程材料的必要性。接著列舉了仿生霧水收集的自然原型,詳細介紹了自然界中生物原形的霧水收集策略。闡述了霧水收集的基本理論,并提出了關于吸附機制的大氣水收集理論模型。同時講解了兩類霧水收集體系,介紹了在非相變仿生霧水
本書選擇流域水資源治 理這一協同治理場景,構建 公共價值鏈模型運用定性比 較分析方法,刻畫出流域水 資源治理協同績效的影響因 素、效應機理和實現機制, 并結合流域水資源戰略環境 的類型學劃分,提出我國流 域水資源治理協同績效的實 現路徑及優化建議。
本書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梳理了南水北調受水區京津冀的氣候變化、水文情勢以及水資源現狀;在厘清南水北調水源區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丹江口水庫的可調水量,提出了基于對沖規則的調度方案;通過構建“三生”需水預測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剖析了有無外調水對北京當地供水格局的影響,針對南水北調中線水作為密云水庫入庫水源的新情況,采用對沖理論解析了目前密云水庫的運行方式是一種以調水成本的增加來降低未來缺水風險的對沖行為;并采用對沖規則對天津市水資源高效利用進行了研究。《京津冀
生態流量保障是提升流域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科學的生態流量監督管理是提升生態流量保障率的重要抓手。本書通過全面調查長江流域重要河湖和水工程生態流量保障及監督管理現狀,基于長期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生態流量研究相關成果,結合流域機構、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生態流量的多目標協同管理需求,提出長江流域河湖生態流量及水工程下泄流量計算關鍵技術,綜合應用遙感觀測、站點監測、視頻監控等多源感知技術,研發集成“低碳監控、遠程傳輸、穩定存儲、智能預警”功能的智慧生態流量遠程在線監管
本書開展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生態規劃研究,通過對岷江上游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和適應環境條件進行探析,闡述流域水資源與生態規劃相關理論,對岷江上游流域地區水資源和生態需水進行探究,討論岷江上游流域生態需水及閾值,評價梳理基于指標體系評價法的水資源承載力,構建岷江上游流域地區生態規劃模型,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需要的支撐條件和技術體系,探索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方法,形成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綜合規劃的干預思路,總結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規劃的響應措施及合理配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