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鎢、鉬和錸三種典型的難熔金屬,結合典型難熔金屬制品的制備及組織性能調控,介紹難熔金屬的性能及主要應用、粉末制備及成形技術、燒結致密化及組織性能調控,以及鎢、鉬和錸的形變加工。全書共六章,首先概述三種難熔金屬的基本性質與應用,以及難熔金屬制品的制備工藝。其次介紹難熔金屬粉末制備方法、粉末摻雜方法、粉末預處理方法,分析成形技術的特點及其應用;闡述難熔金屬的燒結致密化及其組織性能調控方法,重點介紹無壓兩步燒結技術和大尺寸制品的燒結致密化及收縮變形控制方法。最后重點介紹難熔金屬鎢、鉬和錸在形變和
轉爐作為鋼鐵冶金的核心工藝裝備,存在大量余能、余熱難以高效利用的問題。本書針對氧氣轉爐煉鋼工藝,抓住轉爐煤氣間歇性、多塵性、爆炸性的特點,從理論上闡述了轉爐煤氣節能降碳原理,包括煤氣波動與多塵特性、爆炸機制、放散煤氣有組織燃燒和催化燃燒;從工程技術角度提出了全干法節能技術的實現途徑,包括轉爐煤氣遏爆技術、急冷換熱器清灰技術、煤氣余熱高效回收技術、轉爐余能利用控制技術以及轉爐節能新技術的發展趨勢。
全書分三篇,共20章。第一篇(第1~3章):電沉積原理裝備和工藝簡介、電沉積有關理論問題、電沉積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領域。第二篇共6章(第4~9章):表征電沉積材料化學成分的主要測試分析方法;表征電沉積材料結構的主要射線衍射測試分析方法;表征電沉積材料顯微組織形貌構的主要測試分析方法。第三篇共10章(第10~19章),選擇若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電沉積材料的制備、性能和現代測試分析與表征,以此示例。第20章《電沉積材料研究的新進展和展望》算是全書的總結。
本書系統介紹了復合鐵酸鈣的生成和結構演變規律,明確了體系的高溫物理化學性質;針對燒結工藝中的同化現象,闡明了各成分在鐵酸鈣中的溶解度,從固液界面化學反應的角度分析了脈石與鐵酸鈣的潤濕行為對同化過程的影響。鋼鐵行業目前面臨“雙碳”目標任務,為實現未來無碳燒結技術,本書還對超聲波下鐵酸鈣的生成與結晶行為進行了討論,并結合生產實際,分析和討論了燒結工藝優化控制的因素與方向。
本書結合作者十余年科學研究和實踐,以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為對象,系統闡述了動力電池電化學阻抗技術原理、模型描述、獲取方法、測量系統及其在鋰離子電池狀態估計、預測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本書面向電池管理技術領域,突破電化學阻抗技術的實驗室應用局限性,可用于指導電化學阻抗技術的工程應用和實踐。
本書從實際鋼鐵企業煉鋼-精煉-連鑄生產調度的優化問題出發,全面系統地分析該生產過程中的多重性能指標、復雜約束條件、多種擾動因素,深入研究鋼鐵企業在不同工況下煉鋼-精煉-連鑄的生產調度優化數學模型的搭建方法及其求解策略。
本書主要介紹了釩資源的相關概況,釩的基本濕法冶煉工藝,釩鉻渣浸出動力學模型,工業中釩鉻渣的一些分析測試方法,工藝優化法-響應曲面法,多種釩鉻渣濕法浸出工藝,利用三聚氰胺回收釩離子,利用三聚氰胺分離回收釩鉻渣浸出液中釩和鉻等。本書系統性強、內容豐富,對釩鉻渣的資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書可供科研院所及釩鉻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等的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氫冶金技術進展及關鍵問題》主要闡述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在氫冶金這一低碳發展領域的既有成果和未來路徑。本書針對氫冶金在我國推廣應用存在的大規模低成本制氫、高品位氧化球團等關鍵技術問題,跟蹤分析和比較研究了國內外氫能制備、高品位球團生產、氫冶煉技術在基礎研究、制造技術、產業應用、實際評價等方面出現的新技術、新發現、新趨勢,提出相關的建議,為我國氫冶金領域的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和應用企業提供技術參考和方向性指導,引導相關產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提高相關科研領域的科學預見性和我國
本書面向“雙碳”目標下冶金行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針對不銹鋼渣中鉻賦存物相雜、富集程度低等問題,聚焦鉻污染源頭阻斷理論技術前沿,概述了不銹鋼渣處理方法及其國內外研究進展,分析了不銹鋼渣相穩定性和鉻賦存行為,著重探討了鉻穩定化控制關鍵難題,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熔渣改質、冷卻制度、攪拌處理等對不銹鋼渣結晶行為的影響規律以及對鉻賦存狀態的作用機制。
本書針對SiCp/Al-Si復合材料制備及加工過程中微觀組織、界面結構及性能難以控制的難題,介紹粉末冶金法制備工藝,采用碳化硅預處理、基體微合金化、稀土氧化物變質及細化處理等措施制備了SiCp/Al-30Si、SiCp/Al-19Si-Cu-Mg、氧化態SiCp/Al-19Si-Cu-Mg、納米SiCp/Al-12Si-Cu-Mg復合材料。本書闡明復合材料微觀結構演變規律、界面結構及增強相特征與性能的關聯性,揭示了基于界面效應與第二相協同作用的強韌化機制,實現輕質高強低膨脹復合材料的可控制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