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時,阿爾貝·加繆就讀于阿爾及爾中學哲學班,讓·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師。他們就此結下一段永恒的友誼。加繆常常把格勒尼耶對自己思想和寫作風格的影響掛在嘴邊。
讓·格勒尼耶眼下所寫的這本書,既不是加繆的傳記,也不是對他作品的評論,而是一連串純然私人的回憶、一份有意謹慎卻又不失細致的證言。格勒尼耶談及困擾加繆的問題,政治、宗教、阿爾及利亞、文學創作等。
在這一連串回憶中,徐徐展開一幅人像,其中真
本書的訪談從金斯伯格初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任教時的采訪,到大法官任上的最后一次訪談。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如何不循常規地走上法律道路,并不遺余力地在司法界促進性別平等的經歷,也談到了許多著名判決背后的故事、她不拘泥于憲法字面含義的“活憲法”觀念,以及同常常意見相左的保守派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的友誼。
本書訪談從1962年到2005年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光,其中雅各布斯不僅談到她支持城市和全球經濟多元性的一貫主張,也回顧了她對此的身體力行,如在反對紐約“西路計劃”運動中的勇敢行動。
本書收錄的訪談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間。在不同時期的談話中,托妮·莫里森分享了她作為教師、編輯、作家、母親多個身份的故事,以及這些經歷對她寫作的影響。
本書收錄《女性的焦灼》《拜訪瓊·狄迪恩》《投身大漩渦的瓊·狄迪恩》《沙龍采訪》《曲終人散后寫下故事》《非虛構的藝術No.1》等文章。
本書收錄四篇訪談,包括《瑪麗蓮·夢露問答》《全新的瑪麗蓮·夢露》《對話瑪麗蓮》《最后的訪談:“與孤獨女孩的最后一次長談”》。
本書圍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里爾克與現代雕塑的奠基者羅丹之間充滿矛盾的友誼展開,是這兩位大師的雙傳記,記敘了羅丹與里爾克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品誕生過程和重大的思想轉折,不僅寫出了兩位大師各自在藝術道路上的艱難探索,同時通過他們二人與二十世紀初歐洲眾多藝術家、作家、思想家的交往和相互影響,折射出那個人類群星閃耀時代的迷人景象。
陳篤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極具影響力的領袖,亦是新加坡最杰出的開拓者之一。1820年代初期,陳篤生響應萊佛士爵士打造新加坡自由港的號召,遂成為日后的優秀企業頭家,更崛起為華人社會的領袖翹楚。同時,他也是大慈善家,領導福建社群修筑天福宮,使其成為福建人的中心;亦創建陳篤生醫院,為新加坡人提供醫療照護。本書對陳篤生的一生作了全面的記述,追溯他的生平事跡乃至其所遺留下來的寶貴資產,亦論述陳篤生及其家族所做出的貢獻。陳氏家族人才輩出,本書也涵括陳金鐘、陳德源、陳武烈、陳齊賢、陳溫祥等人的生平足跡,
本書是一本包含了斯陀夫人信件和日記的傳記,是其兒子查爾斯?愛德華?斯陀的作品,書中對斯陀夫人的生活背景、大學生涯、信仰、婚姻、在歐洲旅行的見聞及其晚年社會活動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尤其對其引發美國南北戰爭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創作背景及其影響力做了極為詳盡的闡述。
從1977年到2018年,這里收錄的7篇訪談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間,曾散見于《10點5》《瓊斯媽媽》《加利福尼亞雜志》等文化觀察媒體。在這份獨特的結集中,勒古恩不僅談到了她的寫作和生活,如對科幻/奇幻體裁的看法、卡爾·榮格對其作品的影響、關于地海系列等經典作品的寫作過程等,也談到了她同父母和丈夫的相處、養育孩子的經歷等話題。對于勒古恩來說,幻想文學對可能性的想象最終關乎的是理想生活和存在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