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自我的概念都很熟悉,卻難以明確地定義和理解它。自我領域的先驅研究者羅伊·F。鮑邁斯特博士在本書中綜合了大量的知識,提供了人類自我的全景——它是如何發展和運作的,它為什么存在,以及它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兒童如何發展出穩定的自我?什么是自尊?如何構建自我知識?我們如何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如何自我呈現?在28個簡明的章節中,鮑邁斯特博士以清晰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解釋了復雜的概念,揭示了自我在使個人和文化蓬勃發展方面所發揮的核心作用,既能幫助心理學專業讀者了解自我
馬克思對財富問題的關注貫通著濃厚的道德情懷,彰顯了增進人民幸福的倫理光芒。本書以馬克思財富倫理思想為研究對象,充分應用語義闡釋、情景回顧與文本研讀法深入研究了增進人民幸福是推動馬克思財富倫理思想形成、發展的根本動因,揚棄財富異化、增進人民幸福是馬克思財富倫理思想的根本主題,保障人民共享(享用)生活資料,共享(享受)生產勞動,共享(享有)生產資料是增進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徑。
《時空論》提出了“時空論”的思想和方法體系。全書包括三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闡述了時空論的基本思想,即人的思維和行動的有效性(效能)取決于其所持有的時空觀念和擁有的時空資源,并提出了若干重要概念及其運用;第二部分闡述了時空論在領導和管理領域的應用,即領導和管理的時空理論和方法;第三部分闡述了時空論在個人成長和組織發展領域的應用,包括人的有限理性、領導者的智慧發展、組織學習、組織的智慧發展、組織博弈、組織發展的時空軌跡等。本書是作者長期研究和積累的成果,適合高校各專業的師生、各行各業的人
本書借助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研究當代現實問題,全書從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出發,立足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對全媒體時代的精神生產活動進行全面、深刻的反思,揭示其背后的數字化特征,闡明其在當今時代主流話語建構上的重要作用。
本書的寫作思路是以馬克思主體解放理論觀照哈特和奈格里主體重塑理論。哈特和奈格里是師生與合作者的關系,兩人同屬于當代西方左翼,他們的理論關切正是重釋馬克思主體解放理論。馬克思主體解放理論存在一般物質生產邏輯與資本生產邏輯兩條線索,唯有超越資本生產邏輯才能實現主體徹底解放。本書將哈特和奈格里主體重塑理論置于馬克思的視角之下,認為哈特和奈格里主體重塑理論停留在一般物質生產邏輯層面,而沒能達到馬克思主體解放理論之資本生產邏輯層級。鑒于此,當代西方左翼部分學者已將理論視線轉向中國,從群眾路線理論
《價值論研究》是由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和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價值論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組編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和西方價值論研究的經典和當代前沿價值問題研究,包括中西方價值哲學理論研究、核心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研究、當代其他熱點價值論問題研究等,集中反映價值論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推動中國價值論研究發展進程、促進中國價值哲學界與海內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輯分為名家訪談、價值論主要著作巡禮、價值論基礎理論研究、評價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文化與價值研究
本書所探討的意識自然化的新進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類物理主義和二元論的理論經驗下,對意識“難解問題”作出的嘗試性解釋方案。一方面,本書通過梳理總結自然主義下的物理主義路徑和二元論路徑,指出兩種傳統路徑在意識問題上所各自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本書著重闡釋查爾默斯的“自然主義二元論”,論證分析其作為意識自然化新進路的可能性,并進一步探討以“泛心論”為代表的理論嬗變,力圖尋求突破意識難題、實現意識自然化的最佳方案。
克爾凱郭爾的生存—內心性的辯證法是一種反對黑格爾思辨意義上的存在論導向的關于個體的生存與內心性的辯證法,通過信仰之跳躍澄清了時間—現世與永恒的關系,凸顯了生存個體在有限與無限、時間—現世與永恒之間的辯證張力并通過瞬間問題打開了個體生成的不確定性及哲學的未來向度。克爾凱郭爾借助認識論、道德論和生存分析方法指摘出理性和信仰的界限并發展出這一神—人差異基礎上的辯證法。克爾凱郭爾致力于對傳統辯證法的改造也可以視為他開始從哲學形而上學向宗教形而上學過渡的一個標志,生存—內心性的辯證法代表了他所構
本書在介紹本體論的基礎上, 進而論述了認識論和方法論, 在宏大的視野下, 融通對比了中西方哲學史上主要哲學家的思想理論成果, 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做了深刻的發掘與闡述,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及價值認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本書采用對話體, 表述簡潔, 深入淺出, 有助于閱讀理解, 對于人們拓展哲學視野、讓哲學成為“有用”之學極有幫助。
知識的歷史是什么?這本引人入勝的小書揭示了知識史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獨特之處,以及它與科學史、思想史、知識社會學和文化史的區別。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首先從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印度、東亞、歐洲、美洲和伊斯蘭世界)廣泛擷取范例,討論該領域學者最關注的核心概念,繼而梳理了"信息"轉變為"知識"的"加工"過程,最后指出了當前該學科面臨的若干重大問題,并嘗試為之提供解決的方案。本書對于所有學習歷史和人文學科的學生,以及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