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析了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指出傳統的兩性平等觀念并未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劇了性別間的對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理解性別不平等問題,女性解放不應僅僅局限于爭取與男性相同的權利和地位,而是要放在整個人類解放的框架下來考量。傳統女性主義運動中出現的異化現象實際上背離了真正的解放目標。只有將女性解放的目標融入到消除所有形式異化的共產主義愿景中,才能實現兩性真正的和諧共生。本書通過四章內容,探討兩性不平等的根源、傳統女性主義運動的局限性、異化理論的應用
本報告認為,新時代以來,科技創新戰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深入實施,男女同行科技強國之路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性別特征和時代特色。黨和國家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展成長的政策密集出臺,地方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政策不斷落地并打牢根基。自上而下的政策實施為為廣大女科技工作者發揮“半邊天”作用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提供服務,將“營造促進女科技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激勵廣大女科技工作者肩負歷史使命”的工作扎實推進。婦女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貢獻率不斷攀升,為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強國建設積極貢獻“她”力量。同
本書的第一部分,作者細致分疏了西方傳統思想與女性思想之間的關聯,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圣·托馬斯、馬基雅維利、盧梭、黑格爾、馬克思等學者在此問題上的看法——恰恰是這些思想資源,構成了20世紀以來激進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義流派的存在前提,而這也是本書第二部分的著力所在。在呈現社會與政治思想中女性歷史的同時,作者針對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的政治冷漠與女性主義的極端激進,進行了深切而痛徹的反思。這種“反思”,對中國當下的女性問題來說也正是必須的。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
本書共十一章,內容包含:女人沒有過去,女人沒有歷史;兩性的新秩序;女人要有選舉權;獻給那些比無名戰士更無名的人;性別、種族、斗爭、殖民;想生的時候才生等。
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刻有其所厲的社會時空的烙印,不同的生活時空會引致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書以社會性別視角為基礎,旨在研究新型城鎮化和技術變汪過程中婦女生活方式的演變,系統界定婦女生活方式的概念特征,并描達其現實狀況。同時,探尋生活方式變遷的內在機制,為婦女轉變生活方式、促進角色轉換、提升生活質量,以及融入現代生活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在今天,娘家已不再是把出嫁女兒“潑出去”的外戚,而成了有太多“拉回來”可能的親屬。小家和娘家曾經被宗族制度所分隔,并同時被實利與情感而“偷偷”連結;如今小家和娘家“正大光明”地親密著,二者關系的重新建構既充滿煙火氣,也激發著社會學想象力。包含娘家同小家對彼此界限的重構在內,時代
本書是系統研究中國婦女為實現平等、和平與安全而努力的歷史進程與當代實踐的原創性成果,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著重梳理從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中國婦女關于平等、和平與安全的主張和實踐;下編從婦女參與外交與維和行動、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反家庭暴力和建構性別平等的和平文化等方面,全面總結2000年以來中國落實以聯合國安理會第1325(2000)號決議為基礎的“婦女、和平與安全”議程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書中集中展現了中國婦女用和平的勞動創造新生活,通過爭取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來建設美好國家、實現
《中國婦女研究鑒》由全國婦聯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編寫,是比較全面、系統地匯編某幾年度的婦女/性別研究發展成果和信息的連續出版的學術性、資料性工具書。它以5年為周期,《中國婦女研究年鑒(2011~2015)》是其第五卷,主要由前言,2011~2015年中國婦女/性別研究概述,研究綜述(婦女/性別專題研究綜述、學科建設研究綜述),研究成果選介(課題/項目選介、論著選介、論文選介),研究機構和組織、學術活動、學者簡介、附錄條目組成。
19491965年是新中國成立頭17年,中國政府在男女平等解放婦女的口號下對婦女的種種動員,使婦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走出家門,參與種種社會事務,婦女的生活方式、生活內容及精神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占中國婦女總數85%以上的農村婦女的變化,用翻天覆地來描述也不為過。可以說,要充分、全面地認識19491965年的中國婦女生活,農村婦女是回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