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較為系統地探究翻譯家郭沫若的德語翻譯貢獻(主要是文學翻譯,包括對歌德、席勒、海涅、尼采、施托姆、霍普特曼等重要德國作家的作品翻譯,同時也兼及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著作和美術考古學學科的學術著作翻譯),結合當時翻譯所處的宏觀社會、時代及文化背景來構建他與德國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在考量德語作品翻譯對其創作和思想等產生的影響這一基礎之上,探求其對德國文化場域和知識譜系接受、融會到批判乃至疏離的心路歷程,并發掘他對德國文化的態度與其心理復雜性變異之間的可能性聯系。同時,也探索了德語世界對郭沫若
本書分為文化研究、文學研究、歷史研究、文獻翻譯、書評、學術資訊六個專題,收錄了《18世紀德意志文人“意大利之旅”中的文化身份變遷》《奧德修斯與塞壬的相遇——卡夫卡與布萊希特對塞壬神話的改寫比較分析》《瑞士盟約(1291年)》等文章。
本書是“戰后德國兒童文學之父”埃里希·凱斯特納于1929年出版的著名兒童小說,基本情節如下:12歲的男孩埃米爾獨自乘火車到柏林的外婆家,在火車上卻遭遇竊賊,媽媽帶給外婆的140馬克不翼而飛。在獲悉自己的錢被偷后,埃米爾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踏上“擒賊之路”。一群來自柏林大城市的孩子同樣都有一顆善良和正直的心,于是一起加人了“擒賊大軍”,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與團隊合作精神,贏得了擒賊戰斗的最終勝利。
《德語新聞報道語篇連貫的認知研究》旨在從認知的角度深入系統地探討德語新聞報道語篇連貫的構建過程,從而揭示語篇連貫的本質。通過分析研究各種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理論,本書提出了對語篇連貫的理解,認為語篇連貫本質上是一種綜合了多種因素的復雜的語言認知現象。語篇連貫的構建過程是語篇接受者以語義知識為前提,借助銜接手段以及語境和交際意圖等語用知識建立語篇各部分語義聯系的認知過程。在這一語篇連貫概念的指導下,本書首先構建了語篇連貫認知研究的理論框架,然后依據這一理論框架分別研究了德語新聞報道的語篇微觀連貫和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