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早先以同樣的書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印過一個小冊子。新編版篇幅擴充一倍有余。這本書主要談及沈從文這個人和他的文學、思想、文化實踐如何在更廣闊的時空里和二十世紀的歷史對話,也和今天的現實對話;談及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和文物研究,貫穿起他生命的內在連續性;也談及具體的當代作品,討論沈從文傳統在當代文學中的回響。此外,收入《追憶沈虎雛先生》一文,張新穎講述其與沈從文之子沈虎雛先生圍繞沈從文研究而展開的書信往來,為讀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附錄收入兩萬多字的訪談——“一個日常的沈從文的讀者”,這也是作者張
本書稿為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舉辦的“小說的現狀與未來”文學論壇的討論精要。該論壇共邀請12位優秀的青年作家,包括張悅然、張楚、弋舟、雙雪濤、班宇、阿乙、王威廉等,圍繞“應該如何認識并面對小說的危機或困境,如何去思考并想象小說藝術的未來?”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匯聚真知灼見,促進當代小說的創作、研究與批評。書稿匯聚的12位作家均為當代青年作家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筆耕多年,其小說創作均具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由他們來探討“小說的現狀與未來”這一極具現實意義的論題,很具代表性。他們結合個人的創作和
本套書匯集了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早期幾十位作家的作品,從中節選出關于“漫步”“美食”“獨處”“友誼”四個主題的段落。“漫步”一冊呼吁我們走出門去,去戶外感受自然,也在漫步的過程中靜心思考;“友誼”一冊討論友誼的本質,友誼之于人生的重要性等;“獨處”一冊提醒讀者獨處和孤獨的必要性,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美食”一冊向讀者介紹了英倫獨特的飲食文化,匯集了美食家們對飲食文化的思考。全套體裁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本套書的意義在于為現代忙碌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角度,通過這四個主題去感受自身
本書集結了近三年來海外華文中篇小說創作的優秀成果。這幾部中篇小說中有對現實生活以及人物命運的獨到觀察,如《一輩子很長》《美人》;有對人與人關系的反映與思考,如《王姛與馥生》《遺落在紐約》《米勒》;有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如《狗與負負得正》;還有的書寫華人心酸遷徙史,如《天空之鏡》。幾位作者或寫實用筆記錄現實種種;或用后現代的筆法對現實進行變形重構,為讀者了解海外華文文學提供了生動載體,打開了一扇華文文學豐富多彩的窗口。
本書是近三年幾十位海外華文作家的詩歌、散文精品集。書中所選詩歌多是短詩,詩人用常見的意象構筑詩意王國,抒發自己對故土的深沉情感,表達內心對現時現景的思考;散文多是作者們對當下生活的書寫,有的情真意切,如《寫給母親的信》《誰愿乘風破浪》《日日春,從起始到終了》。有的充滿哲思如《告別》,還有的幽默詼諧《追求有特色的寫作》,無論是書寫的內心世界的豐富還是記錄社會生活的復雜,都是正能量的展示當代海外華文創作的新景觀。
本書為“六合叢書”系列一種,所收篇什與叢書調性相符,多為文史隨筆,大部分已經發表于《讀書》《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等報刊。本集所收文章圍繞近現代重要文人學者,如陳寅恪、呂思勉、傅斯年、陳垣、羅振玉等,有新材料、新闡發,頗具看點。
《文學青年編年史》收入作者近年關于長篇小說的若干評論,這些文章既涉及近十年較為重要的長篇小說,如《考工記》《朝霞》《古爐》《山本》《霧行者》《灰衣簡史》《這邊風景》《朱雀》《苔》等;亦注重作家在各個年齡代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如,王安憶、王蒙、吳亮、賈平凹、麥家、池莉、葉彌、路內、葛亮、李宏偉、周愷等。這部集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輯為重要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二輯為較為短小的批評;第三輯為近年長篇小說現象的評述和歷史話題的重新討論。
《新墾地》主要描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中新舊勢力的交鋒。以達維多夫為代表的革命一方和以波洛夫采夫為代表的白衛軍,在隆隆谷地區展開較量,經過生死搏斗,白衛軍的陰謀最終被粉碎。
這是一部文學評論集。以作家論方式,研討田耳、魯敏、葛亮、張忌等晚近六位活躍于文壇的小說家。“風”在大地上代代傳唱,若遠若近、余音不絕。好的文學研究者當是這樣一位“聽風者”,以作家作品為媒介,而時代的黃鐘大呂,人心的淺吟低唱,皆能聲聲入耳。作家論是作者個人鐘愛的寫作方式,仿佛與友人促膝長談,但又并非刻意尋覓與經營,好比各種不期而至的風自行運送而來,周作人所謂“結緣”“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紅繩縛腳”(《結緣豆》)。
作者是當代詩人、批評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講師。本書是對現代詩學的研習,既對現代詩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時期與創作實踐進行回顧和再認識,也探討現代詩的實踐與當今不同領域思想、藝術創造活動的內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