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羅馬貴族甚喜著作歷史,凡戰爭、政事、人物掌故,留于紙草碑石者,猶足以供今人治史所取材,伯里之書,其著者也。全書依帝王在位順序,敘述其朝局變異、疆埸進退,兼述文學藝術,敘事生動,析論精辟。甫問世,風行上庠。然數十年來,不見有譯為漢文者,此譯足可彌補此遺憾。伯里創作此書的初衷是考慮到羅馬帝國最初兩世紀頗為重要但無關于此時期適用于大學及學院之英文手冊,這本《羅馬史》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翻譯過來對于同年齡層次的國內讀者來說也意義非凡。
尼䘵是不是64年羅馬大火的始作俑者?羅馬城被燒時,他是否還在安提烏姆?基督徒是否真的被當作“替罪羊”,遭受了慘無人道的懲罰?安東尼·A.巴雷特對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進行了細致而且通俗的分析,對古代記述進行了專家式的解讀,正面回答了上述問題,從而發現這場大火及其后果成為羅馬帝國發展的轉折點。
這是一部從氣候學、動物學、植物學、骨骼學等自然科學學科考察古羅馬歷史的論文集,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瓦爾特·沙伊德爾匯集了處于領域前沿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的七篇論文,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建古羅馬世界的生活。他們討論了氣候變化及其對古羅馬史的影響;以豐富的人類骨骼材料記錄構建了一個生物檔案庫,其中保存了有關健康、營養、疾病、工作等重要信息;展示了如何將古代 DNA 用于追蹤傳染病的擴散,以及牲畜和農作物隨人的傳播。
本書共7章,旨在探究古希臘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每一章都有幫助熟悉概念的術語,并提供與本章主題有關的人物傳記。為每章的主題挑選文化人物是一項有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些人物如荷馬和亞歷山大大帝是不能遺漏的,本書挑選了一些對古希臘社會造成不同影響的人,他們的經歷常常反映了有較高地位的古希臘人的觀點。本書沒有挑選在其他書中出現的伯里克利,而是選擇了他的情婦阿斯帕西婭,她甚至不是雅典人。薩福為男性主導的希臘文學做出了“女性的貢獻”。宙斯的傳記講述的是其“離經叛道”的故事,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
斯巴達人的形象已經不可磨滅地融入了公眾的意識:長發披肩、肌肉發達、身披紅袍的戰士,手持印有希臘字母"λ"、閃閃發亮的青銅盾牌,以自由平等的身份列隊而站。然而,這種以耐力、平等和武力著稱的迷人形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現實,而是一個關于失落世界的神話。這個神話自斯巴達全盛時期便縈繞其身,后來一直被斯巴達人努力維護。評論家對這個獨特社會的態度通常是或欽佩或譴責,安德魯·J.貝利斯深入研究了現有資料,致力于揭示斯巴達故事背后的真相與矛盾:雖然斯巴達戰士以"平等者"自居,但他們的平等卻依賴于對原
本書從羅馬人眼中蠻族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羅馬的歷史。從亞平寧半島上的難民小村莊,到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再到5世紀西羅馬的崩潰,羅馬在崛起、強盛和衰落的過程中,始終面對來自蠻族的威脅,無論是周邊民族對征服的抵抗,還是內部奴隸對統治的反叛,都像是羅馬揮之不去的夢魘。從這個層面看,羅馬的歷史甚至可以看作一部與蠻族對抗的歷史。然而,蠻族真的都是不開化的野蠻人嗎?他們對羅馬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嗎?如果沒有他們,羅馬會變成什么樣子? 本書分為24章,每章都介紹了一名領導部族反抗羅馬的蠻族領袖,從洗劫羅馬域
古代歷史學家馬丁·齊默爾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古代歷史學家之一,他用 4 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展示了一個迷人的古代文化和人類歷史全景。這是一個隱秘而宏大得令你拍案叫絕的世界,這本書將為你展現的不止是有趣的歷史和文化,更有奇思妙想的神話世界。它闡述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歷史,以及這些歷史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第13卷在時間上涵蓋公元4世紀,從337年君士坦丁之死到5世紀初,終結于425年前后狄奧多西二世(408—450年)的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段,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時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還有當時人和下一代人所見的378年羅馬軍隊被哥特人在哈德良堡打得慘敗,410年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劫掠羅馬城,這是羅馬帝國西部解體的第一階段。隨著狄奧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統治的開始,出現了更有特點的東部治理方式。其治理能力以都城的急劇擴張為基礎,在6世紀靠著東羅馬查士丁尼的能量發起了一場“重新征服”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尤其受到波斯文化的強烈影響。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波斯訪古”以作者的實地考察為基礎,討論兩大文明在建筑、造型藝術、物種、冶金工藝、玻璃工藝等方面的科技文化交流;下篇“中國與波斯的文化交流”,從文獻記載、交通地理、重要人物、出土文物等角度出發,進一步揭示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全書既有現場踏查古跡遺存的真切體會,也有對于文獻、文物的細致考辨與解讀。千古之謎,一朝冰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