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聲物理的角度,研究聲波在水下輻射、傳播、接收等相關的聲學現象與規律。聲學、連續介質力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數學物理方法是水聲物理的理論基礎。 水聲物理基于數學物理方法,結合聲學基礎掌握的聲傳播理論,應用于海水介質,重點介紹海水中的聲速與吸收、折射、反射與散射、混響、水下噪聲、聲起伏等。本書講述水聲物理導論:通過介紹海水的聲學特性,初步構建描述海洋中聲傳播的基礎理論;介紹海洋中的聲波折射,描述典型深海與淺海傳播條件下的聲場規律;介紹海洋中的聲波反射與散射,描述典型目標的聲散射以及目標強度
為全面反映氣候變暖背景下海洋關鍵指標變化的科學事實,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觀測網和其他相關數據編制完成《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2023)》。《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2023)》內容分為四章,分別從全球海洋狀況、中國海洋狀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影響中國海洋狀況的主要因素四個方面給出海洋氣候變化的*新監測信息,可為國家和沿海各地方政府及決策部門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宣傳基礎信息,并滿足國內外科研和技術交流需要。
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作者及其團隊近年來在南海海洋環流、中尺度渦旋、海氣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觀測和數據網絡建設等方面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書以南海海洋環流與海氣相互作用不同時空尺度的變化為主線,結合國內外同行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南海海洋環流的變化規律和動力機制。
《海洋混響建模與仿真》系統地介紹了海洋混響的形成機理、理論建模和數值仿真方法;對淺海、深海和傾斜海底等三類不同地形海域的海洋混響特性進行了建模、仿真和海試數據分析;根據引起混響非均勻性的不同表征方法,考慮了基于經驗散射函數和基于物理散射模型的兩種混響建模方法,兼顧了高頻和低頻的情況,介紹了多種海洋混響模型;基于模型對混響特性進行了仿真分析。針對主動聲吶信號處理及相關研究的需求,*后介紹了混響信號波形的常見仿真方法。
隨著海洋資源的逐漸開發,以及海上旅游業、運輸業的逐漸發展,新型海洋結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在載荷長期反復作用下,結構很可能發生疲勞破壞。為了保障新型海洋結構能夠長期使用,減少結構產生疲勞損傷、甚至發生斷裂破壞的風險,有必要建立一套新型海洋結構疲勞損傷的預測方法,針對海洋環境載荷特征,從疲勞損傷理論方法、疲勞壽命預測數值模擬計算、疲勞試驗預測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新型海洋結構疲勞損傷分析與評估。 疲勞損傷研究在鋼結構強度評估問題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確保鋼結構長期使用的基礎。然而,在新型海洋
本書系“南海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與應用研究”項目系列成果“南海及鄰域海洋地質系列叢書”的海洋災害地質學部分。本書從地球系統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出發,根據近10年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及鄰域開展的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及編圖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實測數據、圖表和**的資料成果和研究方法,闡述了我國南海及鄰域地質災害學概念、地質災害特征(地質災害類型、時空分布、危害及區劃)以及分布規律,并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
本書建立了一種數值模擬畸形波的相位調制新方法,該方法既能定點定時模擬生成畸形波,又可滿足模擬波浪序列的統計特性與天然海浪的統計特性一致,還可使模擬波列的頻率譜與目標譜吻合。基于該模型,探討了畸形波特征參數和模擬效率的影響因素問題。經過模擬對比發現,高頻向低頻調制優于低頻向高頻調制,高頻波浪對畸形波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采用高頻向低頻調制方式和本書所采用的組成波數范圍內(50~100),畸形波波高、波峰高、畸形波波高與有效波高的比、畸形波波峰高與畸形波波高的比以及畸形波的模擬效率均隨
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是當前深水沉積學理論研究的前緣熱點與薄弱環節,揭示交互作用的過程響應與動力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一定的應用價值。本書共包括7章,其中第1~3章探究了深水陸緣上重力流(濁流)、底流(等深流)及其交互作用過程響應,揭示了交互作用有利的形成發育場所與典型沉積響應類型(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第4章揭示了交互作用沉積響應(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的形態特征、發育演化和沉積模式;第5章探討了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形態變化、疊置樣式及主控因素;第6章從數值計算和物理模擬的角度揭示了深
中沙群島為中國南海四大群島之一,位于東沙群島、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之間的中心位置。中沙群島屬于海洋型島嶼,但絕大多數為隱伏在海水之下的暗沙和暗礁,宏觀地貌形態為珊瑚礁,主要由黃巖環礁和中沙大環礁組成。《中沙群島造礁石珊瑚》重點關注中沙群島珊瑚礁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多樣性,首先論述了中沙群島的地理和環境特征、中沙群島珊瑚礁的研究歷史和現狀,隨后根據國際最新的造礁石珊瑚分類研究成果對中沙群島造礁石珊瑚逐一展開詳細描述,并結合水下原位生態照片展示其典型特征。《中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共記錄中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