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四卷。卷一列脈法、察舌要言、四家異同、重藥輕投辨、同病各發、中風、中寒、暑熱濕;卷二列秋燥、火、勞傷、腦漏、鼻衄、齒牙出血、關格;卷三列咳嗽、痰飲、結胸、抜瘧、黃癉、三消;卷四列痿、痹、脹、下利、諸痛、三沖。全書內容以切脈、察舌為診法之重點,以癥狀為辨證的主要依據,以治法、方藥為施治的主要內容,其中尤以對慢性疾病的闡述為多,辨證施治精詳。
本書由清·黃元御撰寫,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中四圣。本書闡發四圣典籍精蘊。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本書是一部以臨床為主的綜合性醫書,集中體現了黃氏的學術思想與理論建樹。
本書共10卷。卷一是醫論及圖說,醫論共14篇,以介紹醫學淵源、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脈訣、脈法及色診。卷三、卷四為本草徵要,以《本草綱目》為主,精選常用藥物400余種,按草、木、金、石等分為11大類,概括其主治功效等。卷五至卷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病機及治療,并附醫案。
《醫學啟源》,共3卷,金代張元素撰,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上卷著重在條析臟腑病機,而附以臟腑諸病的用藥心法;中卷為《內經》主治備要和六氣方治;下卷為用藥備旨,論述藥性的氣味厚薄、寒熱升降,以及四氣五味、五臟苦欲等理論,是研究藥性最有系統的專篇。張元素以《素問》為宗旨,吸取了《中藏經》分辨臟腑寒熱虛實和錢乙五臟虛實辨證用藥處方之精華,系統歸納整理了臟腑辨證。同時,張氏吸收了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的內容,又參以《素問》有關氣味厚薄、寒熱升降及五臟苦欲理論,把運氣學說運用到
《醫學源流論》屬醫論著作。分上下兩卷,清代徐大椿(字靈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著,時年靈胎65歲,此書是其主要的醫學論文集,共收其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論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論治法、書論、各科、古今。
國醫大師方和謙從醫七十載,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治學理念豐富,本書從名家、名醫、名師三個角度,匯編了方和謙教授一生的學術精華。全書共分七篇,包含:方和謙學術思想、方和謙解讀《傷寒論》、應診辨證特點及經驗方、疾病診治思辨特點及經驗、醫案醫話、方和謙論著、學術傳承研究。
本書對六種海外藏明代太醫珍稀古籍展開多維度的綜合研究。從版本的角度,對其版本情況進行梳理;從考據的角度,對著者生平進行考證;從目錄的角度,輯錄相關目錄書對之的記載及提要;從學理的角度,對其醫藥學價值進行探討;從實用的角度,精選其中的醫案、醫方加以辨析。附錄《明太醫名錄匯編》《明太醫傳世醫籍提要》是本書得以展開研究的前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有助于發掘和傳承明代宮廷醫學經驗,推進海外藏中醫珍稀古籍的回歸與研究。
本書共載文三十八篇。內容包括中醫理論中的陰陽觀點、高血壓病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中醫的退熱療法、痰飲病的治法、氣血濕痰治法述要、痛證的治療、水腫病的基本治法及其運用、命門的初步探討、十四綱要辨證、疾病與氣候、脊髓癆的辨證論治、臟腑發病及用藥法則提要、中醫工作探討、臨證研究與治驗、漫談處方用藥、醫案寫法等, 反映了作者一些獨特見解和豐富經驗。
本書為經典火神派醫家張存悌的醫學文集精選, 凝聚了其一生著述的精華。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火神派開啟之門”, 展示了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 對經典火神派進行了系統歸納, 廣泛吸收各家經驗, 提出若干新認識, 新觀點, 充實、拓展了火神派的臨床內涵。中編“醫案精選”, 系作者實踐火神派理論, 經治驗案約400則, 病種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 凸顯火神派風格, 精心撰寫按語, 啟迪后學。下編“醫話精華”, 是從上百篇文章中選出36篇精品, 涉及臨床、醫道等重大問題, 觀點鮮
本編叢書,從浩瀚的醫學文獻中,精選出100余種精品著作,內容包括醫經(如《黃帝內經》)、傷寒(如《傷塞論》)、針灸、本草、方劑,以及導引、房中、養生、服餌等內容,采用足本善本文獻為依據,加以精心校勘和整理,分期分批出版。首批醫經、傷寒10余種。此次申報為本書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