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不僅是溝通的橋梁,還是呈現差異性的場所。本書以晚清民國的翻譯與文學實踐為例,探討了文體在不同語言、文類與社會之間流轉時所產生的跨文化協商。翻譯研究關于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的爭論,通常著眼于語言和文化兩端。文體因素往往被忽視。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文學形式,文體在翻譯過程中絕非透明的因素。翻譯中的文體糾葛與協商,彰顯的是不同文學傳統和文教制度之間深刻的歷史性和結構性差異。本書通過勘探晚清民國的翻譯與跨文化書寫中文體協商的歷史,以空間的、“橫截面”的方式呈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生長及其內在機制,并透過文體的形
作者運用神經美學、元宇宙和人才美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圍繞文藝學與美學的關系,在廣采博取、匯納先賢時哲美學智慧的基礎上,嘗試建構文藝美學的新體系,主要研究文藝創美主體論、文藝創造過程論、文藝審美客體論、文藝審美關系論、文藝審美價值論、文藝作品構成論、文藝作品風格論、文藝審美主體論、文藝作品闡釋論、文藝審美濡化論等內容,凸顯了文藝美學新論的系統性和創新性,在思域融通中體現了文藝美學的創新價值和學術價值。
建構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文學理論,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也更需要學者同人秉承學術創新精神,同舟共濟。但也不可否認,在創新問題上,我們還存在一些認識論的障礙,因此,只有突破種種影響創新的認識論障礙,我們才能開辟出創新之路,進而構建具有中國話語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文藝理論體系。 該書從理論史上選擇一些有創新思想的大家,或者對他們的突出思想貢獻做介紹,或者借此對當前涌現的新的文藝學現象做評介,或者對一些影響創新的認識論障礙談體會,從理論生產方式、藝術生產方式、思想與理論、歷史性、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文
本書分章講解了現代西方文論經歷了從形式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結構主義之后發展起來的各種理論。并且, 本書還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西方文學理論進行比較和融會, 為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研究做了許多優秀的案例分析, 為這一學科的經典閱讀書目。
本書在對現代作家與外國文學結緣的資料進行系統爬梳的基礎上,聚焦“五四”文學發生期,強化文體概念,對外國文學的譯介傳播與現代文體的探索實踐作綜合考察,探討外國文學譯介和現代文體發生之間的內在關聯,將研究細化為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四種文體,分四章展開,在每一章的具體研究中細化到更具體的文體形式展開,詩歌文體發生中選取了“自由詩體”“散文詩體”“小詩體”和“十四行詩”,戲劇文體發生中選取了“‘五四’問題劇”“浪漫主義戲劇”“新浪漫主義戲劇”“幽默喜劇”,小說文體發生中選取了“短篇小說”“浪
文學圖像論是我國新世紀出現的文學理論的新論域,也是整個文學新時代的新概念。從19世紀到20世紀,文學理論的母題經歷了從文學與社會到文學與語言的蛻變,正在朝向21世紀的文學與圖像漸行漸近。后者作為新世紀之新學,參照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圖像論,可將其命名為文學圖像論。文學圖像論認為應當回到亞里斯多德文學是語言藝術的文學觀;文學語象如何外化和延宕為視覺圖像,視覺圖像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被言說,以及語言和圖像作為人類符號體系之兩翼的比較研究,構成了它的基本范疇和方法。本書即從文學與圖像互動的多個方面進行論
本書稿為研究格羅伊斯文藝理論的學術專著。鮑里斯·格羅伊斯,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家和社會理論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俄國和斯拉夫研究。本書稿以格羅伊斯的文藝思想為研究對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切入點,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展開對格氏文藝理論邏輯發展脈絡和問題史的研究。本書稿要解答兩個問題:其一,格羅伊斯重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邏輯起點和內在機理為何是蘇聯文化的藝術性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終極向度為何又是政治性向度?其二,格羅伊斯的重述策略如何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后殖民框架,進入20世紀先鋒派運動、意識形態本質
本書主要從“想象”與“表現”兩個視角研究科林伍德的美學思想,并對其理論得失、歷史地位做出自己的判斷。科林伍德美學大致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以《精神鏡像:或知識地圖》和《藝術哲學大綱》為代表,后期以《藝術原理》為代表。其前期美學在繼承黑格爾相關論述基礎上,對于藝術作為認知而導致的終結和新生及其在人類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此外,其前期美學還用想象重新界定了崇高、優美等審美范疇。而后期美學則在克羅齊的基礎上,對表現做出了新的系統性理解,將“想象”上升為一種情感的意識和探測的理
是什么在影響我們的寫作? 哪些是比技巧更重要的東西? 寫作就如認識牛,光了解牛的外貌是不夠的,還需要庖丁解牛,了解它的內部構造。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核心部分。本書作者結合多年的創作與教學經驗,從如何認識閱讀與寫作、如何選取寫作材料、如何創造性寫作等基礎方法入手,涵蓋語言、風格、素材、人物、視角、方向等諸多寫作問題,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幫助讀者通過思維訓練與學習,從“寫作文的人”成為“創作的人”。 本書案例豐富,配有大量練習與討論,適合團隊教學以及自學,特別是可以作為
“民間文學”看似簡單,卻吸引了鐘敬文、季羨林、普羅普、巴赫金、列維-斯特勞斯、艾伯華等中外大家和海外漢學家的目光。 本書是董曉萍教授的民間文藝學理論著作。作者站在全球化的視角,把民間文學放到本國特質文化與多元文化對話的縱橫坐標系上重新考察;引入跨文化學的新視角、新方法,闡釋民間文藝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雙重特性,揭示其理論科學與經驗科學的二元性;立足信息時代,呈現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全書共十六講,分為基礎理論、體裁分論、個案研究三大部分,闡述民間文學作為民俗敘事的本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