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裝置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國之重器”,其不僅展示了一個國家科研基礎設施水平和高端裝備制造能力的高低,而且還標志著一個國家最為核心的原始創新力的強弱。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大科學裝置的概念和定義、產生及發展、特征和分類、意義和目的;然后重點描述了部分歐美大科學裝置的概況,并總結了國外大科學計劃的經驗啟示;其次深入梳理了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概況,找出了國內大科學裝置存在的問題及差距;最后對我國大科學裝置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本書可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的教材。作者從身邊感性事物“智能手機”入手,介紹移動通信、集成電路、計算之芯、信息存儲、數碼影像、人機交互、移動互聯、移動應用八個方面的專業知識。通過追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與產業創新的演變歷史,穿插人物故事、創業案例,將電子信息的專業內涵蘊藏其中,使讀者不僅能了解專業技術,還能體會到工程師的能力與態度,甚至科學家與企業家的精神。展望未來,將智能手機與5G/6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無人駕駛等核心技術與前沿產業緊密聯系起來,彰顯電子信息類專業
本書全面展現中南民族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信息系統開發綜合實訓的教學指導過程和相關實踐成果,其特色在于將項目管理融入系統開發訓練的全過程,體現“技術+管理”的綜合實踐。全書從綜合實訓規劃,系統開發的理論、指導與實踐,項目管理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綜合實訓經驗教訓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信息系統開發綜合實訓的基本理論、指導方法、實踐成果和經驗教訓等相關內容。 全書共分4篇: 第1篇為綜合實訓規劃篇(第1~3章),著重介紹綜合實訓的理念、選題以及準備工作; 第2篇為系統開發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篇(第4~8
互聯網雖具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屬性,但本質屬性是傳播主體極端多元的群體聚集性傳播。速聚速散的群集,形式酷似“快閃”,但絕不同于“快閃”背后的組織傳播本質。時間碎片化與空間疊加且加速流動,賦予群聚傳播生成條件,促使大眾傳播時代的離散社會,演變為互聯網空間中常態化的社會聚集,即原本非常態的集合行為常態化了。多元主體聚散瞬間化、常態化的社會表達,既直逼話語權力和輿論角逐,又反映出虛、實社會結構的“共變共振”關系。群聚傳播以表征符號映射社會結構沖突,用情緒發泄裹脅民意,激發真相難
2020年,全國各地學校紛紛組織教師開展在線教學,這是全國教育系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與最廣的線上教學,也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育大實驗。各行各業均在探討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行業的轉型路徑,我國教育行業也迎來向在線教育轉型的相關探討,在線教育與線下課堂教育如何碰撞、融合、化解沖突,探討出相關的可行路徑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為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要求,本書的研究成果旨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將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過程的路徑、方式和方法
這是一本有關科學傳播理論和實踐的指南。匯集眾多科學傳播領域的專家的實踐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是科技館從事科學傳播專業人員的工具書。科學傳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從業者需要在不丟失關鍵信息的情況下,讓大眾理解和掌握基礎科學知識。希望本書能夠作為培訓輔助材料,提升發展中國家對科學傳播活動的重視。通過提高協會組織和當地文化界人士的認識,重視科學技術文化對貧困地區發展的意義,以及科學傳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用。
本書是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該書對2022至2023年我國傳媒融合創新實踐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 剖析了目前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的問題, 并預測了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的未來發展趨勢, 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庫服務。全書分為總報告、內容融合創新篇、渠道融合創新案例、產品融合創新案例、經營管理融合創新案例和縣級融媒體研究專論六大塊內容, 主要以不同層級的媒體單位或組織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具體研究和分析。
作者近年來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等期刊公開發表的20余篇論文收錄成集,其中7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關注應用社會網絡分析、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內容分析方法并結合數據挖掘和地理等跨學科方法或經驗性闡釋對我國媒體融合、新聞生產、表情包等新現象進行研究,試圖從傳播的網絡化和物質性方面在理論上有新突破。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發表的十幾篇論文,主要內容包括:新媒體傳播理論研究、互聯網治理與反壟斷規制研究、新聞與出版業新媒體實踐、數字環境新媒體與出版業版權問題等。
本書首先介紹BITA問題以及解決該問題的緊迫性,然后以實現復雜信息系統BITA問題為目標,以體系結構方法為手段,圍繞面向體系結構的復雜信息系統BITA研究理論,從綜述分析、BITA實現、BITA度量、BITA演化等方面開展論述與研究,指出BITA研究的方向、問題、與可行方法。主要論述了國外研究學者與企業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法,講述了采用體系結構的BITA演化方法解析以及BITA的演化模型等內容。
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信息革命對人的認識活動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也正在為認識論研究開辟新走向、帶入新范式、提供新動力。本書就信息革命對認識論的新挑戰和提出的新問題加以了多維梳理和回應,從認識論的經典視野和知識論的主要論域探析當代認識活動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認識對象的技術顯現、認識來源的網絡獲取和認識過程的人機分工、認識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個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帶來的技術顯現的實在性、經驗的技術性生成和基于腦機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認識論研究新拓展,從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強大驅動,基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