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十二種校釋》,匯集整理了郭店楚墓竹簡中的12篇重要出土文獻,是古文字、古文獻學界研究這批重要出土典籍的新成果,具有集成性的特征。本書不論是對于文字考釋,還是文獻考訂,甚至是先秦儒家思想史,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2篇文獻分別為郭店楚墓竹簡《緇衣》、郭店楚墓竹簡《魯穆公問子思》、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郭店楚墓竹簡《六德》、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郭店楚墓竹簡《語
本書在對現有兩周金文進行窮盡性調查的基礎上,對兩周金文中的語法現象進行了詳細探討,主要內容包括實詞、虛詞、句子成分、特殊句式。實詞研究涉及對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法類型的劃分和句法功能的梳理,量詞的自然分類和數量組合方式,代詞的小類劃分和句法功能差異。虛詞研究涉及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嘆詞、助詞,每類皆依據語法意義劃分小類,詳細調查每個虛詞的分布情況,并與傳世文獻進行對比研究。句子成分研究主要包括主語、謂語、賓語的構成與意義類型,定語、狀語、補語的構成以及與中心語的關系。特殊句式包括賓語
2019年7月至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東縣白盆珠鎮區域進行了為期90天的區域系統調查,期間對白馬窯址周邊區域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調查共計發現窯址19處,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處未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發現爛屋仔、陂角、石鼓嶺、犁頭坑等十處窯址,復查核實已知的三官坑等窯址。本次調查搞清楚了白馬窯的產品類型和延續時間及分布范圍,運輸途徑、規模變化。為白馬窯的下一步文物保護鬼話提供了更加準確的信息,并對惠州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提供了資料支持。本書既是對此次調查成果的集中體現,
近些年對于出土簡帛古書的學派判定,是一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多根據傳世文獻以及相關材料,運用“六家”、“九流十家”或新造的學派名稱等來討論這些古書的學派屬性,也有更細的學派劃分如“七十子”,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反思。作者認為有必要根據當時人的視域來討論什么是學派以及學派劃分的標準。當時人看學派更重視師承淵源和師說,“百家”比“六家”“九流十家”更適合用來稱呼簡帛古書。今天我們判定出土古書的學派要注重闕疑。
《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對先秦儒學做了新的探討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獻考察了《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學經典的成書問題,也對慎獨、“親親相隱”等熱點問題做了新的解讀,對馬王堆帛書、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中的一些重要儒學文獻做了分析、考察,對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禪讓、中道、心性論等問題做了不同于流行觀點的解讀,又持之有據,言之有故,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以出土文獻為根據,本書提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母題并非傳統所認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時求民主”,認為民本說是從“民
本書從中西比較視角考察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的演化歷程,研究地域聚焦非洲、歐洲、西亞、南亞和東亞,從早期石核-石片技術、阿舍利技術、勒瓦婁哇技術、發展的石核-石片技術、石葉技術、修背細石器技術、細石葉技術、小型兩面器、研磨石器和磨刃石器等多個方面開展比較研究。本書揭示出舊石器時代舊大陸“多元一體”的石器技術演化格局,并從技術創新、文化傳播、生態適應與社會邊界機制探討了舊大陸“多元一體”技術格局的形成原因,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東亞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的演化歷程。
本書以“藍皮書”的形式,記錄與反映2021-2022年上海市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方面的狀況。主要內容有:調研總報告(1篇)、反映專家學者視角和觀點的專題研究(14篇)、體現實踐性的案例調研(17篇)、相關官方文件匯編(2篇)。通過匯聚各方力量與智慧,多角度及時總結經驗,為紅色文化傳承貢獻新思路、新路徑,從而更好地推動上海市在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工作。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本書運用無人機拍攝和史前聚落遺址三維重建、地理信息系統等空間信息技術,結合田野考古調查、發掘等資料,探討江漢平原史前聚落遺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過程,提出該區域史前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人地關系模式。認為史前人類為了能夠在江漢平原繁衍生息,必須掌握當地氣候、水源、環境等多項特征,審慎地選擇合適的居住與耕種地域,合理整治、管理和調配水利資源,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才能豐衣足食,產生復雜的社會分工,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文化教學部分和實踐指導部分。第一部分:探秘巴蜀文化(文化教學部分)。分版塊單元講授巴蜀文化理論部分。版塊之間相互聯系,各自獨立,可根據學情取舍。第二部分:體驗與傳創(實踐指導部分)。按任務清單指導學生完成文化體驗和實踐創作。各項目或任務均建立在第一部分學習基礎上,可根據學情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