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對世界各地的園林的建造理論、立意、組景、建筑、植物等方面做了較為通俗的介紹,讓您迅速理解不同時代的園林精髓和文化內涵;一目了然的設計理念分析,讓您迅速看懂杰出園林的獨特之處,感受藝術與生活的真諦;圖文并茂、板塊清晰的排版方式,擺脫了傳統科普書籍的沉悶枯燥,打造輕松快捷的閱讀體驗。無論是對園林設計感興趣的入門者還是園林設計方面的從業者,這本書都能滿足您的審美需求,成為您全面了解和欣賞園林的指南。
這是一本以風景園林方案設計為核心、以方案的生成邏輯及過程為主要內容的風景園林快題設計圖書。第 1 章風景園林快題設計表達解析,從線條、細節、顏色到構圖詳細講解快題設計中涉及的圖紙表達形式;第 2 章風景園林快題設計的起點與過程,涵蓋了方案設計從解題到構思全過程的所有重要環節的思考要點和思路選擇;第 3 章常考風景園林快題設計類型,從不同類型入手講解六大類型快題設計要點;第 4 章風景園林快題設計案例解析為優秀快題設計示范與賞析,通過各種方案的對比評析,加深讀者對風景園林設計的理解與思考。
本書聚焦既有城市供熱系統低碳清潔化演進技術研究,包括:室內供熱系統分階段降低運行參數,城市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低溫區域供熱系統及其熱源;基于既有供熱系統的低碳清潔化能源站設備的優化配置;基于既有區域能源系統的低碳清潔化熱源的優化配置;建立了熱電協同調度的優化模型等,為區域供熱系統熱電一體化調度提供了算法。本書為第四代區域供熱系統奠定了基礎。 本書可供城市供熱、供電、可再生能源等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師生的參考資料。
面對制約村鎮聚落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問題,本書旨在梳理與構建適用于中國村鎮聚落空間結構與重構的理論和分析方法體系,借鑒發展相對成熟的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理論及方法論,從村鎮聚落個體(即內部空間)與聚落體系(即網絡化的外部空間)兩個視角出發,分別借助案例,分析村鎮聚落內部與外部的空間結構、形成與演變軌跡、發展與重組過程,以及背后的影響因素、作用機理與多重動力機制。
潘婷,2019年畢業于上海大學文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海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上海城市史和中共黨史研究。上海解放后,向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生產型城市轉型和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社會結構重塑,對上海棚戶區的空間與社會變遷產生了重要影響。整體而言,1949至1966 年間,棚戶空間規模的變化并不顯著,但居住條件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這與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別于棚戶空間外部環境的簡單改善,棚戶區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更為深刻。棚戶區的勞動人口隨著工業城市的建設,普遍實現
《創意街區的理論與實踐》圍繞作者參與的新型街區規劃與再生建設展開,論述了重振中心街市規劃的三要素——“商業”“設計”“方案”,涵蓋了從“二戰”后城市建設擴張到其抽離的全程,尤其重點講述了石卷市街、高松丸龜町商店街、長濱舊市街、川越一番町等幾個經歷了大地震的街區是如何從蕭條狀態走向復興的,從背景到實施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介紹。
本書是關于這對頂流國際大都市如何“出圈”(由城市邁向區域)的比較研究著作。21世紀10年代,上海和巴黎幾乎同步實質性啟動超越城市行政邊界的城市-區域協同發展,分別規劃了“大巴黎大都市”和“上海大都市圈”。
本書立足于中國國情,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依據人地關系理論與可持續發展、區位理論、人居環境理論、城鄉一體化理論、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反規劃理論與低碳理論等理論,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要求,力求從規劃角度探尋鄉村建設的路徑。本書突出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和指導性等特點,重點研究鄉村規劃的具體內容,包括村域規劃、居民點規劃、鄉村環境規劃以及鄉村調研的方法與案例。
針對當前我國傳統村落老住區宜居化提升及新老住區綠色宜居協同發展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引,老村持續衰敗、新住區無序生長等突出問題,本圖集基于現代技術進步與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圍繞傳統村落新老住區協同共生與綠色宜居營建的一體化發展思路,分別從傳統村落山水人文空間格局營建策略、傳統村落山水人文空間格局營建經驗、傳統鄉土民居生態設計策略與技術措施、當代鄉村民居建筑改造技術措施四個方面,挖掘傳統村落的宜居性規劃智慧與傳統民居綠色生態智慧并整理當代農村住宅的適宜性的改造性技術措施。最終通過整理,形
本書介紹了智慧城市發展的現狀與政策趨勢,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國內外案例的成效和經驗。全書介紹了傳統智慧城市發展的理論困境和現實困境,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討論了智慧城市的本質;將城市管理的內容劃分為社會空間、城市空間、數字空間,引入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解決智慧城市三大空間整合的問題,介紹了系統動力學建模方法,將城市各類云腦通過城市大腦工程集成在一起,形成城市的數據中樞、知識中樞、智能中樞,從組織、投資、治理、安全等維度闡述了相關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