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景觀生態學、生態水文學等為理論基礎,揭示陸面植被生態需水變化的多要素耦合驅動機制,構建一套耦合魚類生境模擬和天然水文情勢特征值的生態需水核算技術體系,對明確水文-生態機制的生態過程進行需水核算,基于生態系統服務視角,提出一套量化濕地缺水生態風險評估方法,剖析不同缺水情景下的濕地生態風險,為黃河水量減少造成的競爭性用水背景下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理論支撐,對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協同管理及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平原河網地區因地勢低洼、河道比降平緩、縱橫交錯、水體流動性差等自然稟賦以及強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等問題十分突出。《平原河流動力學及水力調控》在綜合分析平原河流特點和水安全問題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平原河流動力學理論,厘清了床面界面以及河道灘槽、交匯河道物質輸移規律;創新性地提出了弱動力平原河網區水動力重構理論和多目標水力調控技術,以平原區閘、泵等水工程體系為手段,重構水力要素與目標需求時空協調的水動力格局,滿足河網地區復合水問題統籌治理的需求。《平原河流動力學及水力調控
本書結合水回用的基本知識,梳理水回用的基本概念、途徑及特點,總結我國水回用標準和法規的發展歷程,并比較各國水回用的標準,對我國及國外水回用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詳細闡述水回用的各項技術,包括工業廢水處理、生活污水、油田采出水、礦山排水、熱電廠水回用技術等,從農業應用、景觀用水、工業利用、城市公用、河流生態、地下水回灌方面分析行業水回用實踐的案例,最后介紹水回用的規劃,包括相關法律與體制、方案編制、成本與效益分析等內容,展示出我國水回用的發展概況。
《水利典籍》匯總了江蘇省內重要的水利典籍,以流域水系為分區,按照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分為長江、太湖、淮河、沂沐泗四大水系以及綜合的5個篇章,運河、海塘相關典籍按照地區分別劃歸相應篇章,所有條目順序,原則上按照著作年代進行編排。結合每個流域水系特點,簡要介紹一段時期內的水利史典,并精讀部分重要典籍,還介紹了該治水思路的后續實踐等,使之成為江蘇水文化研究的文獻參考資料和普及知識教材。該套叢書邀請了著名的專家學者精心編著,對江蘇省的從古至今的水利文化進行了很詳細的闡述,全套叢書內容許實生動、
本書以三峽工程運行后長江中游河段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測資料分析和數值模擬等手段,研究新水沙條件下長江中游的河床演變特點,并提出強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沙輸移與河床變形的數值模擬技術。本書主要研究內容:分析長江中游不同河型河段在多邊界因素共同影響下的河床調整特點;提出適用于長江中游的動床阻力、水流挾沙力及非均勻懸沙恢復飽和系數計算方法;研發考慮大規模河道整治工程影響的一、二維水沙數學模型。
大國治理,以人為本,治水為要;治水之道,集權為本,協同為要。《大國治水:基于河長制的檢視》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生動而全面的治水圖景,回答了水環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為、何以有效等關鍵問題,揭示了協同治理下河長制的巨大潛力與深刻啟發。本書研究不僅聚焦于水環境治理協同機制創新,更是對中國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解讀。書中嚴密的邏輯、豐富的實證和深刻的分析,將為推動我國水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實現水環境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提供寶貴的理論資源和實踐參考。這是一部值得每一個關注中國治理現代化、水環境保護與治
本書介紹了農村小水電概況、存在問題及降損增效發展趨勢,分析了農村小水電能量損失特征,提出了降低水頭損失的技術措施,研究了農村水電工程水工建筑物破損修復,機組與水工建筑物增效、主要電氣設備及配電網降損等技術。
《水力學基礎》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水靜力學,水動力學,水流形態與水頭損失,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壓管流,明渠流動,堰流,滲流等內容。為了幫助讀者學習和鞏固,各章均有思維導圖、本章小結和習題,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配有在線測試題以及演示實驗動畫。本書適用于少學時的水力學課程教學,適合土木類專業、水利類專業、工程管理類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師生教學使用。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的基礎性、安全性和戰略性作用越來越突出,高質量發展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的耦合程度越來越深。本書立足水資源學與社會經濟的交叉理論研究和學科前沿,介紹了水資源需求管理與適水發展理論、京津冀區域發展變化過程、京津冀用水效率、京津冀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互饋關系、京津冀虛擬水流通時空格局、京津冀適水發展戰略布局及京津冀水資源需求管理對策等內容,系統介紹了京津冀適水發展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關鍵技術、關鍵理論及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