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重從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鄉村振興視閾出發,分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用城鄉融合的機制及其與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耦合效應。全書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包括:導論、中國特色城鄉融合堅持并創新農業農村發展、新時代城鄉融合依賴鄉村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內生式轉變、新時代城鄉融合基于農村產業融合助推作用的發展轉變等。
工業化時代以大量使用礦產資源為特征,20世紀中后期,很多集中開采利用礦產資源的城市面臨資源枯竭的境遇,有一些西方工礦企業集中的城市重塑產業結構,建立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構建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策略等措施,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們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道路上前進的步伐,也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啟示。進入21世紀,我國一些資源主導型城市開始面臨資源枯竭的情況,如何利用國際上戰勝資源枯竭的經驗,幫助我國這些資源枯竭城市擺脫困境,成為很多人關注的重點。本文針
為中國城市發展,提供國際參照系。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全球城市發展戰略創新團隊研發!秶H城市發展報告(2023)》重點討論了進入疫情后修復重振期國際城市發展的新賽道與新維度。國際城市短期重振的新賽道需要從流量樞紐和創新中心二大功能維度的眾多交匯點中去挖掘。世紀疫情的深遠影響也推動全球的城市思考在人類文明維度的責任擔當。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以“國際經驗、中國借鑒”為宗旨,聚焦分析國際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理念、重大項目、重大報告和最佳案例,為中國城市發展提供國際參照系。 2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提出并與沿線各國共同建設的一種全新的國際公共產品,同時作為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載體與平臺,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有效緩解當前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中決策的排他性、供給的不可持續性及供給收益分配的競爭性等失效問題,從多個維度提升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 基于此,本書以全球經濟治理為研究背景,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樣本,構建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博弈模型,從理論上探討沿線國家從不合作走向合作的前提與轉化條件;再從沿線國家的現實基礎出發,實證分析基礎設施、科技及制度等三
本選題考察中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形成機制及其地域差異,尤其是地方政府供地行為和房價的作用機制。內容主要分兩部分:理論研究部分在城市居住用地價格相關研究基礎上,分析中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概括中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形成機制主要特征,提出本書理論分析框架;實證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尺度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形成機制研究、地塊尺度下城市居住宗地出讓價格形成機制研究、地價和房價互動關系視角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形成機制研究三部分內容。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新基建在推動社會發展泛在互聯和融合中的作用,涵蓋以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技術及典型產業鏈與新基建融合應用中的信息技術和安全需求,多維度分析了新基建信息技術的治理現狀,提出了新基建時代信息安全的多元治理模式和治理框架。本書觀點新穎,對新基建信息技術的安全和應用治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信息技術政策制定、技術研究和規制治理研究的相關人員,也可作為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法律、社會倫理
本書對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江南地區,即長江三角洲的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五府的四十多個典型市鎮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勾勒出其逐漸城市化的演變軌跡,不僅系統展現了江南市鎮的分布格局、經濟結構、文化傳統和社會風尚,而且對這些市鎮曾經引領時代潮流、帶動傳統社會變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
作為治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政策工具,PPP模式并不是“萬靈藥”。PPP模式在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提升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同時,可能損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價值而形成公共風險。本書嘗試對PPP模式公共風險進行系統研究,內容包括PPP模式公共風險內涵、PPP模式公共風險發生機制、PPP模式公共風險評估框架、我國PPP模式公共風險狀況、PPP模式公共風險—公共危害轉化機制及PPP模式公共風險治理措施等。PPP模式公共風險概念的提出和系統研究,不但將促進PPP模式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有利于在實踐中識別、評估和
本書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破解“大城市病”為出發點,基于城市規模與人均福利之間“倒U形曲線”關系,統籌考慮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從資源環境、綜合交通、城市治理、數字化以及國際借鑒等不同視角進行分析論證,在此基礎上,將超特大城市向內集聚的“中心城區”和向外擴散的“都市圈”作為重點優化空間,立足我國國情并借鑒國際經驗,總結提煉出若干基本認識,并著重從調控中心城區規模、鼓勵多中心緊湊型布局、推廣公共交通導向發展模式(TOD)、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以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就
本書立足中國農民城鎮化實踐經驗, 透過小農家庭的城鎮化實踐過程, 以及小農家庭應對城鎮化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變遷的適應過程, 理解中國城鎮化道路豐富的社會文化和制度內涵。從農民城鎮化實踐邏輯和小農家庭現代性適應形態, 指出農村是農民城鎮化的起點, 農民走出鄉土社會參與城鎮化進程, 并非單向度的一次性徹底遷移。農民家庭在獲得城市體面安居的家庭發展能力之前, 呈現為城鄉之間緊密互動的循序漸進的進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