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人類學學術專著。以山西介休的田野考察為基礎,深入研究了黃土高原的民間藝術現象和審美實踐。在人類學和美學的視野融合下,提出以當地詞匯“熱鬧”和“紅火”命名的普遍存在于這一區域的民間審美觀念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審美范疇,以期彌補當前中國美學話語只重視傳世經典文獻的不足。本書記述了“熱鬧”范疇在田野調查中的發現過程及語言考證,具體描述了鄉村里的“熱鬧”表演藝術、審美及儀式,最后對“熱鬧”作為審美范疇的價值意義作出闡釋和總結。
本書所收條目,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務院公布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含擴展項目),以及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含擴展項目),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類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編排。
該套圖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研究項目成果,圍繞“推動傳統手工藝振興、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進行,主要展示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示優秀策展案例。三卷分別為:文明的賡續——山東省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集萃展示卷,流動的文化——山東省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示卷,河和之契 大河奔流——孫雨田書法藝術專題展示卷。選題內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通過語言規范、知識性糾正等方面編輯加工,書稿已經具備出版條件。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全球的大范圍開展,我們日漸清晰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在“一帶一路”沿線本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師范大學楊利慧教授主編。各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近年來提出的鄉村振興,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該卷匯集了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伊朗等十四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于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理論探索、社區的主體性、遺產旅游的鄉村影響、非遺名錄與列入規則、鄉
本書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全書從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厚植文化底蘊;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七個方面全面梳理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成就、特征和經驗。
明清鼎革之際, 生活在寧波的中國儒生朱宗元, 是如何通過思想和精神上的種種努力, 去協調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糾葛? 與以往全球史著作只關注流動中的人不同,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 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寧波的在地之人, 但我們從其著作中卻可以看到他對遠西之地的想象和對全球網絡的參與。借助全球與地方的雙重透鏡, 本書深刻揭示了中西兩種文化在朱宗元思想世界之中的會通與沖突; 同時也挑戰了以往著作中歐洲中心主義和中國中心主義的傾向, 對相互糾葛的雙
本書綜合梳理了博物館旅游者體驗的相關研究,概括了遺產旅游背景下體驗真實性的各種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尤其關注博物館背景下的真實性話題。選擇的案例地包含長江三角洲的三個非物質文化博物館。綜合運用直接觀察法、參與式觀察和半結構訪談三種質性研究方法以及大規模問卷調研,實現了歸納和演繹兩種分析邏輯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試圖闡釋參觀者與博物館的物質實體、導引指南、現場解說系統、手工藝人、傳統手工藝展示以及現代科技介入的互動與溝通如何定義和傳遞真實的博物館參觀體驗。
本書遵循 “能力內涵及構成—能力測度—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提升對策”的研究思路,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多案例研究、專家審議、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和系統動力學等多種方法,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文化創意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構成、特性、發展表征及測度體系,深入探討了知識產權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動態效應,揭示了提升知識產權能力的現實路徑,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致力于為文化創意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經驗指導。
本書系統闡述了數字創意產業的概念、特征、主要領域和產業分類,分析了典型發達國家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新動態及趨勢。同時,從多個維度,總結了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及發展態勢,研究了我國重點城市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并指出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主要技術瓶頸。在此基礎上,本書重點研究了“十四五”時期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方向,提出了面向2035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路線圖,以及發展數字創意產業的相關對策措施和建議。
本書從目前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著手, 對鄉村文化體系構建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研究分析, 具體包括鄉村文化建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與結構、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并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的有效路徑, 以期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 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