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成果結集,其總體特點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細讀為基礎,立足于20世紀以來的文學現象,將作家研究、文本分析與文學觀念、立場和風格融會貫通,從現代性與魯迅的文學選擇,歷史場域中的魯迅文學,現當代作家的語言、文體及文學的民間立場等角度切入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諸多理論問題和作品評價,對文化多元選擇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個案分析和綜合研究。全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文化關懷,洋溢著人文精神和書卷氣質,文辭優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創新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論著
本書是一部學術論文集,以“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編輯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學術文章。本輯設置易學研究、詩學研究、數字人文三個專題。“易學研究”有三篇文章,其中山東大學著名易學專家林忠軍高度概括和闡述了中國上千年的象數易學及其發展、研究;孫逸超揭示北宋易學家劉牧對宋代易數解釋的影響;谷繼明總結了自己點校多種易學典籍所發現的問題。“詩學研究”專題,前兩篇文章是夏寅和孫羽津對錢鐘書與現代詩學的研究,后一篇文章是趙四對其最新翻譯詩集的介紹、解說和闡述。“數字人文”專
非虛構已成為一種值得關注、思考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思潮,而不僅僅是一種文類或文體。本書立足于媒介社會學的視野,考察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興起、特征;從政治宣傳著手,探討“中國夢”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非虛構寫作與“中國夢”傳播的內在關聯;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傳播實
劉醒龍中篇小說《鳳凰琴》在《青年文學》1992年第五期發表后,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相繼獲《小說月報》百花獎、屈原文藝獎、《青年文學》優秀作品獎和終身成就獎,并入選各種經典選本,改編的同名影視作品也獲得國內多種獎項。文集收錄重溫當代著名作家劉醒龍中篇小說《鳳凰琴》學術研討會論文60余篇,多視角分析其經典意義及其深遠影響。本書收錄了來自全國的理論家、評論家、作家的論文,主要圍繞:《鳳凰琴》與人民史詩書寫、《鳳凰琴》與當代現實主義創作、《鳳凰琴》的經典化研究、《鳳凰琴》與文學經典影視改編研究
本書是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全體教師(含五年內退休及調離的教師)的論文代表作合集。絕大多數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所發表的論文,而尤以近十年來所發表的論文為最多,基本上反映了本學科同仁們最新的研究狀況以及所達到的水平。現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文學批評史四個研究方向,將論文作者依照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加以編排,同一作者的論文集中編排在一起,而同一方向的作者,則按年齡進行序次。
本書以繼承和借鑒為切入點,將胡適1917-1937年的文學思想納入中國現代文學建構、中西文學交流的歷史脈絡中,探討胡適文學革命思想形成的歷史成因、個性特征、傳統基礎、西方資源,分析其文學思想的具體內涵,涉及白話語言觀與白話文學觀、新詩理論、現實主義文學觀,以及以中國古典小說考證為代表的社會歷史批評觀等重要方面。
本書分為五章,內容包括:文學論爭中的現代批判意識、文學批評中的現代科學精神、開放與自主的現代文學理論、祛魅時代的文藝大眾化理論、現代傳媒中的文學理論傳播。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潘岳接受的黃金期:兩晉南北朝”“潘岳接受的發展期:唐五代”“潘岳接受的深化期:宋元”“潘岳接受的持續期:明清”“結語”。
本書作者以時間為線索, 按照時間順序, 對中國古代的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北宋文學、南宋文學、遼金元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等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品從作者特點、創作背景、作品內涵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與分析, 文字表述流暢精煉、淺顯易懂。
《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自書成編,在其后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一向被文人視作一本文學教科書,是古代士子必讀之書。對研習古人為文之法的今人而言,《文選》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昭明文選>研究》從《文選》的版本源流調查、《文選》編者考證、《文選》編輯體例及文學觀闡釋幾方面論證,旁征博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本書內容曾獲全國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至今依然可為學習《文選》的讀者提供最基本的材料線索與研究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