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國皇帝張獻忠(1606年九月初十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號敬軒,延安府柳樹澗堡(今陜西省延安定邊縣)人,在成都建都兩年多,作者不做政治評價,以歷史考證和文獻資料,地理點位,嚴謹地描述張獻忠的人生經歷和歷史事件。
《黃虎張獻忠》也是作者歷經陜西、云南、重慶和四川各地,進行田野考察和檔案館、文史館查證很多詳細資料,選擇了涉及黃虎張獻忠*為重要的十幾個場景,進行梳理創作,力圖展示張獻忠的奇異稟賦以及大西國麾下的政治、軍事、交往、管理、民生、科舉、文化、沉銀等方面的舉措,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全面考述宋代內臣李憲事跡的作品。李憲,宋神宗甚為寵信的內臣,在熙寧、元豐年間執行拓邊西北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繼王韶后主持開拓熙河路的主要執行人。其間他采取的政策和提拔重用的一批文臣武將,對哲宗、徽宗時期經略西北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哲宗元佑舊黨當政時期,李憲被斥為內臣四兇之一,哲宗親政新黨復歸后,則被譽為名將;宋室南渡,士人朝臣又將權宦童貫之禍歸罪于他,責他罔上害民,貽患中國。 本書根據文獻史料、碑刻銘文,以綿密的考證,生動的筆觸,詳細考述了李憲的軍事生涯,認為其謀略和
本書以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馬光的成長軌跡、人生經歷、社會活動為核心,講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這五個朝代的歷史變遷,以及與其休戚相關的北宋政壇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包拯、蘇軾兄弟等名臣的互動、恩怨與糾葛。 司馬光究竟是誰?是宋人眼中恤民愛民的司馬丞相,還是當代人悉知的頑固的守舊派、王安石變法的死對頭?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溫和敦厚的友人,還是堅剛勇毅的臺諫官、保守穩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壇的文正公?還是充滿局限的大儒、寬容政治的掘墓人?雖
丁是娥,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工花旦、正旦、老旦,唱腔婉轉、綺麗、多彩,自成一家。本書根據丁是娥口述的材料整理。內容共兩個部分:求藝篇擷取她藝術生活中的某些片斷綴合而成,記敘了童年學藝、滿師之后以及解放迄今的部分經歷,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回憶,反映了她藝術上成長的過程,并可窺見滬劇發展之一斑;談藝篇則結合她長期的藝術實踐,著重談了在《羅漢錢》《雷雨》《阿必大回娘家》《寄生草》和《蘆蕩火種》這幾出戲里塑造角色的體會,闡發了自己的藝術見解。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這里有這樣一群科學家 —他們辛勤奉獻、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堅忍不拔,為城市的發展和國家的科技進步立下汗馬功勞。這些頭頂光環的科學家離我們有多遠?他們是如何成為科學家的?科學家是怎么工作與生活的?懷揣理想的青少年如何選擇自己的成長道路?這本貼近生活、契合大眾的科學家故事錦集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光與熱的奉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學家的故事》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組織編撰的一本文集。書中描述的是研究所通過國家戰略使命牽引,在紅外與光電科學技術領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家的故事,集中梳理并刻畫了研究所的兩院院士、專家、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創新團隊的群像。本書通過采集科學家們和創新團隊的成長歷程以及攻關故事,反映具有國立科研機構鮮明特點的自立自強、艱苦奮斗、愛國奉獻的科學家精神。
本書內容主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80位院士成長歷程,從院士們的成長歷程中閃發出來的愛黨愛國熱情,刻苦學習奮力拼搏,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還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為我國科技技術勇攀世界高峰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的事跡對鼓勵當代青少年努力學習、立德樹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已列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項目的“院士風采錄”叢書,以院士自述文稿配以學術簡介和適量插圖構建,力圖勾勒院士們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摯愛科學、造福人類的追求,以及真善美
該傳記用簡練清朗的筆法將盛唐詩人王維的一生娓娓道來,以王維優游于仕隱之間的經歷為經,以其經典詩歌為緯,展現了一個飽含生命深情、于山水佛禪之間從容自在的詩人形象。作者將王維帶回盛唐時代,對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生活場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進行了生動展現,力求在時代背景中還原一個真實的王維,對他的生平境遇、行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從而對“詩佛”這一稱號進行了有力的闡釋,對王維的藝術成就、個性氣質、精神境界都進行了忠實的呈現。同時涉及盛唐的歷史、文化、詩與禪的流變等,考證嚴謹、內容豐富。
本書共分為3篇,主要內容包括:張謇是一個怎樣的人、張謇建了一座怎樣的城和張謇對這座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篇,主要內容包括:寒門大儒;創業楷模;教育先賢;慈善典范;社會賢達;博覽先驅;科學先鋒;文化大家;城市靈魂等。
本書為欒貴明先生的紀念文集。欒貴明先生曾為錢鍾書助手,也是“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發起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欒貴明先生去世之后他的親朋、友人、同事、故交等紛紛撰寫紀念文章,緬懷這位學界長者,如任夢、欒千、王航生、任剛、欒遜、汪鐵華、王人殷等。書中收錄的這五十余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深切地回顧了欒貴明先生的一生經歷,對其生平事跡和貢獻,做出了懇切而忠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