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鑒城市化階段論和集聚經濟理論,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關系的階段性效應,然后解構了城市化本質,從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間模式三個層面探究城市化與碳排放效率的關系機制,最后評估了當前我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效果,拓展了低碳經濟、集聚經濟相關理論,為我國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建議。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進程中,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一個有效的將行政手段與經濟刺激結合起來的方式,為此受到了各國的關注,它們紛紛構建屬于自己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而無論在哪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均隨著市場供需的變化而波動,其走勢直接影響著市場參與主體對未來碳排放權價格的預測及風險衡量,并關乎碳減排效率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性的發揮。在此背景下,本書關注碳排放權交易中的核心問題碳排放權價格機制。并按照如下邏輯順序展開系統研究。首先,簡介國際上較有代表性的碳排放權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本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回應人民期望的鄭重承諾,也是實現健康公平的重要路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暴發,突顯衛生健康對國民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突顯構建“健康優先”治理體系的緊迫要求。健康影響評估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推動健康優先的有效治理工具。本書系統介紹了美國健康影響評估的歷史及實踐,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有助于各級政府推動健康中國2030進程,將健康治理的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
《排放權有償使用定價:方法與效應》以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為研究對象,基于優化控制理論構建模擬包含管理者和企業參與博弈的排放權配額價格模型,刻畫企業在該項政策下的動態反饋機制,以確定全國尺度下省級層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和對應的排放權配額有償使用價格,并分析該價格下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在此基礎上,考慮實施的排污收費政策(2019年開始轉換成環境保護稅)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設計不同的政策組合情景并將其內化入構建的動態博弈模型,以進一步評估該兩項政策對排放權
本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污水和污水處理廠基本知識;污水一級處理(預處理)基本方法;污水二級處理基本方法;污水三級處理(深度處理)基本方法;污水處理廠設計和運行基本概況。以職業為依托,共分為5個情境,每個情境有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特征,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
本書以課程群的方式將環境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驗項目的整合設計,形成有機整體,實現有效綜合,避免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相關課程內容之間的重復。每個實驗課程內容安排由簡入繁,實驗類型涵蓋驗證型、綜合型、創新型及設計型等,尤其是創新、設計型實驗以產學研為支撐,充分考慮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的需求。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教材使用,也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本書對碳減排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碳排放的因素進行分析,對碳排放的數據進行核算和預測,提出一套碳排放的評價和減排研究體系。本書主要內容涵蓋中國碳排放的智能預測、河南省碳排放峰值研究、碳信息披露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等。本書結構合理,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新穎,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可供相關研究人員參考使用。
基于我國建筑行業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和趨勢分析、節能減排政策梳理、國際經驗啟示,從技術進步、用能結構優化、建設模式轉變方面探討了建筑行業溫室氣體減排機會,并對各減排機會的技術特點、經濟性、發展潛力等進行了具體分析,可為建筑用能單位尋求溫室氣體減排機會、制定減排方案作為參考。
黃土覆蓋了我國國土面積的6.6%,是我國廣泛分布的土壤之一。《黃土中典型有機污染物的吸附行為》以甘肅省的黃土環境為切人點,概括地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及意義,而后又詳細討論了土壤的吸附行為、吸附機理等,最后對研究結果進行了總結,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性的表述。 《黃土中典型有機污染物的吸附行為》適合土壤學相關人員閱讀使用。
《2013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主要內容包括: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圍繞大氣、水體和土壤污染治理三項重點工作,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取得新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與201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2.93%、氨氮排放量下降3.12%、二氧化硫(S02)排放量下降3.48%、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下降4.72%。但是環境形勢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