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對2022年我國法治政府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進行總結回顧。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領下,法治政府理論研究成果豐碩,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機制更加完善。行政法理論界圍繞法治政府建設,在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組織法等領域持續深耕,聚焦行政處罰法、科技創新的法治保障、行政爭議解決、兒童福利法等領域的重點、熱點問題,研究體系和研究視野不斷拓寬和豐富。同時,本報告持續關注北京市行政法治發展取得的年度成效,提出“十四五”時期實現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設預期目標的基本思路和方向,闡釋新世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系對
本書分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基層公共治理、基層公共服務三篇,包括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科爾沁左翼中旗農村環境整治問題研究、草原文化與牧區女性人力資源開發關系簡析等內容。
本書主要對這21個項目進行案例分析, 供讀者閱讀和參考, 同時也進一步推廣基層的廉潔創新探索和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 我們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推動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 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積極發起廉潔創新項目。“中國廉潔創新獎”是國內廉政治理領域的首個學術性獎項, 2022年舉辦了第三屆評選活動。第三屆“中國廉潔創新獎”共評選出7個獲獎項目和14個提名獎項目。
本書著重分析了社會工作介入應急管理的相關內容。社會應急管理在減少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本書是中國早期社會工作實務歷史的系統研究,按照“歷史—現實”“專業一本土”兩個連續統的框架,作者將這一階段的歷史分為“開端”“教育”“推進”“專業化”“本土”相互交錯的五個主體部分,以豐富的史料重現了專業社會工作從舶來到扎根本土的歷史演進過程。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本土”部分,作者特別將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走農村道路在邊區政權建設中形成的民政工作界定為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實務形式,為中國社會工作的歷史提供了另外一個源頭,開拓了本土社會工作研究的新思路。本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對中國早期社會
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是其中應有之義。從城鄉二元體制的建立到戶籍制度的演變,從不完整城鎮化模式到城市發展困境,從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凸顯,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不能不重視戶籍制度改革的有序推進。基于此,《大國城民:城鎮化與戶籍改革》倡導建立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模式,繼而提出外來人口落戶城鎮的十五年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終推動建立一個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化國家。
2021年,美國加大對華戰略競爭、地區秩序持續深化調整、傳統與非傳統“雙安全”熱點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藍圖”。其中,美國對華全面戰略博弈是全局性、關鍵性變量。同時,2021年以來,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區國家的對華政策正在與美國“合流”,對抗、遏制的特征凸顯;俄羅斯加大了與中國的戰略協調,東盟在中心地位與統一性受到沖擊的同時,試圖維持大國平衡政策。鑒于此現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22)》計劃按照四組大國關系、四個次區域、三大安全熱點問題的框架組織編寫。每一篇
《總體國家安全觀透視》內容簡介: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分別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發展脈絡與核心要義、從王朝興衰看五大要素、從列國成敗看五個統籌、從百年變局看五大矛盾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五大生動實踐這五個部分,對總體國家安全觀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透視。
本書內容講述: 2021年是中國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戰略過渡的開局之年, 是中國邁向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節點。與此同時,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的核心是塑造一個更均衡的世界, 其17個目標中有超過一半目標與鄉村振興及城鄉均衡發展相關, 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必然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努力同行。在此背景下, 第九屆中國慈展會著力打造1場以“鄉村振興·更均衡的世界”為主題的國際公益主題研討會和8場分議題研討會和社群圓桌派活動。
對慈善事業進行整體性監管是我國《慈善法》實施后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書基于大量研究文獻、政策法規、調研事實和統計數據,對慈善事業整體性監管體制的概念、理論依據、監管類型、內容與方式以及影響因素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擴寬和深化了慈善事業監管體制研究。本書還分析了我國慈善事業監管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了境外慈善事業監管模式與經驗,提出了完善慈善事業整體性監管體制的對策建議,可以為政府決策和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