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可視化競爭情報服務的特征、目標、組成、功能以及類型等,對可視化競爭情報服務工作的運行準備、運行過程、運行控制、運行保障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期真正發揮競爭情報的功能,彌合競爭情報與企業決策之間的缺口,提升競爭情報工作在企業中的地位。同時,書中以我國企業競爭情報服務工作現狀為依據,討論了可視化競爭情報服務的行為優化問題,為實現可視化競爭情報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指導。 本書適合競爭情報相關工作人員、企業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師生閱讀和使用。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類序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考索分析了類序的起源、發展與演變, 從宏觀上論述了類序產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意義。作者又著重介紹研究了歷史上重點類書類序, 如《毛詩序》《隋書·經籍志》《漢書·藝文志》《通典》《冊府元龜》《文獻通考》《文章辨體匯選》《四庫全書總目》以及私修代表類書《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 通過重點剖析其類序數目、內容特點、價值取向、類目演變等, 起到了辨彰學術, 考鏡源流之功。最后設有附錄, 重點剖析了類序的研究對當代學科書目編纂、目錄學
本書首先以高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高校圖書館建設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高校圖書館建設的意義與原則切入,對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與傳承創新、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建設與發展展開研究;接著緊跟時代脈搏,基于信息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三方面探討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發展方向;最后通過分析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運行及提升策略,研究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與智慧化發展。
本書是關于研究現代高校圖書館創新與服務的專業書籍,書中圍繞現代高校圖書館如何創新和如何更好服務為核心出發點展開研究。立足于現代高校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在分析現代社會發展階段特點,以及科技對人閱讀的影響上,緊跟時代變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現代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全方面具有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的理論和方法。
本書是一本圖書館學專著。親子閱讀是促進終身學習和家庭和諧的重要手段, 公共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是其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職能。本書通過文獻調研、案例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 全面考察昆明市公共圖書館至今已持續開展了七年的21天親子閱讀活動和相關中外案例的制度環境、發展歷程、內容要素、成效影響及存在不足, 從多個維度提煉出親子閱讀昆明模式, 以豐富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中的親子閱讀活動研究。全書邏輯清楚, 圖文并茂, 對幫助相關讀者掌握相關信息有一定幫助。
本書從圖書館管理方式的演化入手,對圖書館智慧管理的特點及優勢,技術支撐與內容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圖書館智慧管理下的服務創新、現存問題及發展趨勢,對圖書館管理體系的建設與服務創新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觀點。
本書共四章,分別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基本理論、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創新研究、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與發展思考、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創新研究。
本書收錄藏書家謝其章近幾年讀書、藏書的心得體會,有發人深思的感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有盎然的生活情趣,一個個近現代文人,一樁樁文壇趣事在書中躍然紙上。本書篇目涉及人們熟悉的魯迅、張愛玲、葉靈鳳、黃裳、沈昌文;也涉及人們不甚熟悉的包天笑、簡又文、唐大郎;還涉及大家也許是頭一次聽聞的丁力、李景慈、梁又銘等人。這些人物都曾在文壇和報壇上活躍,在一份份古舊刊物上留下自己的印痕與一些有趣的掌故。作者依托自己收藏的古舊書刊,挖掘塵封的往事和文海遺珠,使得人們對這些曾經的文化名人,以及一份份刊物,產生
本書旨在滿足“信息洪流”時代科研相關人員的需求,系統地介紹了文獻檢索與利用的全過程,從選擇研究課題直到最終的論文寫作與發表,內容涉及制訂研究策略,使用數據庫收集文獻資料,評估資料,發現重要文獻,以及追蹤**的學術進展,撰寫論文等。本書對科研工作者及高校進行研究活動的師生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作用,可作為高等院校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程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是高校師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與文獻查找方法的速成參考書和大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及查找文獻資料的必修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檢索文獻信息時參考。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成果之一。寫本是與刻本相對的文獻載體。與刻本文獻的程式化、批量化和規范化不同,寫本的個性化特征較為突出。大致在北宋以前,文化傳播的載體主要是寫本,宋代以后,刻本成為書籍的主要形式,而寫本仍在很大范圍內作為輔助形式存在,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等書也用寫本的形式保存,民間文書更是大量以寫本形式流傳保存。20世紀以來,隨著戰國到漢晉簡帛文獻、敦煌寫本和吐魯番文書等的發現,大量宋以前的寫本重現于世,在此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