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當代陜西文學民間敘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專門著作。民間敘事是當代陜西文學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現象級”佳作頻出,參與、推進了當代中國敘事文學的轉換。本書對陜西文學民間敘事的話語特征、功能意義、文化意識、文學傳統,以及成就、局限與前景等展開系統性論析,以期對民間敘事的復雜性作出新的闡釋,并獲得超越地域性閾限的理論啟示。
本書以巴蜀仙話為觀察視角,著重梳理《集仙錄》中諸多如謝自然、黃冠福、董上仙、張玉蘭等巴蜀本地或與巴蜀有緊密關系的女仙,對其中蘊含的巴蜀元素和巴蜀文化進行細致的分析解讀。本書稿回歸杜光庭道士身份,以此為契入點,重新解讀《墉城集仙錄》。不僅從道教派別的角度去理解《集仙錄》,并且以巴蜀仙話為視角,探討其中收錄的諸多女仙傳記與巴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將《集仙錄》包含的多重性,完整地展現給讀者。
《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后經整理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此書中從歌謠的釋名、起源與發展入手,正本清源,梳理歌謠發展的歷史,確立歌謠的分類、結構,研究其修辭,在汲取同時代人成果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為這一領域有開拓性的著作。書中,作者廣泛收集和引述我國古代和近代歌謠,保存了大量原始文獻。
中國現當代學者顧隨20世紀上半葉的課堂講授,當時的學生、國際知名中國古典詩詞學者葉嘉瑩做了詳細筆記!吨袊诺湓娢恼n》作為精華本首次問世,它是傳習人文、培育人才、啟迪人生的集大成學術普及著作。古今中外,文史哲禪,通俗睿智,圖文并茂,徜徉在文學內外,求索于歷史上下,歸結到真、善、美之上。做人與讀書相映成趣,修身與悟道相得益彰,怡情與治學水乳交融。洋溢著生命力的中國古典詩文課,繼承傳統、賡續文脈的大眾經典。
《新詩雜話》是朱自清先生專門討論新詩的著作。對于新詩,作者相信意義的分析是欣賞的基礎,故全書多從解詩出發,將新詩層層剝開,論及詩之動向、愛國詩、詩素種種、歌謠同譯詩、詩聲律等諸多方面,范圍相當寬泛,并提出許多創見。書中所論,既是朱自清先生作為詩人的切身體會,又有作為文學研究者的獨到精辟,加之文法的清雋縝密,于今日詩歌賞鑒,依然有指導之用。
蘇軾一生起伏輾轉,羈旅行走。無論是歡喜還是寂寞,他的詩詞總不改樂觀曠達的底色。雖然我們與蘇軾身處不同的時代,但與他一樣都經歷著現實的不確定性和人生的變幻無常。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像他那樣,以一顆曠達的心去面對坎坷,把崎嶇多變的人生走成通途大道。本書精選譯界泰斗許淵沖譯蘇軾詩詞100余首。在中英兩種詩韻的交融中,更深體會蘇軾的樂觀豁達,從而支取人生智慧,活得通透瀟灑。
唐宋詩文是古典文學的一座奇峰,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長的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從孩提時代咿呀學語,我們就開始誦讀床前明月光;少年意氣,也學李白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外漂泊,便知每逢佳節倍思親;壯志難酬,又可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一首詩、一闕詞,為什么能流傳千古?詩言志、文載道,詩文雋永、文脈千年,訴說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離合悲歡,茫茫天地間,個體之于歷史何其渺小,寥寥數語,訴不盡春風秋月、物轉星移,卻凝聚了萬千氣象、百味人生。
在這本書中,依托于
本書是一部經典詩歌作品精選集。本書以歷史為主線,收入從先秦到元明清及近代不同時期代表詩人的作品600余首,按愛國、戰爭、自然、生活、歷史、友誼等主題,分類歸納為丹心報國、金戈鐵馬、故土情深、敬老愛親、友誼長存、仁者愛人、萬物有靈、田園苦樂、四季如畫、游山玩水、詠史懷古、自述自勉、童真童趣、樂學樂思、人物畫廊、天馬行空、藝海拾貝、多彩生活、至真愛情等20個版塊。同時配以詩人介紹和詩文解讀。
中國詩歌敘事傳統首倡者董乃斌先生的精心之作,致力于發掘被抒情傳統遮蔽的敘事傳統,構建文學史抒敘雙線并貫的范式。作為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的首卷,開宗明義,縷敘中國詩歌傳統研究現狀,直指中國詩歌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的偏謬之處。并以此為基石,以大量中國古典詩歌(如《詩經》、李杜詩)為實例,結合歷代文論詩評,解析詩中蘊含的敘事成分及價值。以15個關鍵詞,陳說從敘事角度研究中國詩歌的必要性和意義;融貫文獻與中西理論,有力反撥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將長期被忽視的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從幕后推至臺前,建構中國
本書為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續編, 包括十三章: 一、情景交融; 二、老; 三、厚; 四、澀; 五、詩中有畫 (續); 六、不即不離·不粘不脫; 七、家數·名家·大家; 八、擬與避; 九、神韻; 十、格調; 十一、性靈; 十二、肌理; 十三、中庸的美學。主要內容為作者曾發表在各學術期刊的論文。選取了十三個點來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