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關于法門寺的考古通俗讀本。法門寺位于今陜西省扶風縣城北的法門鎮, 始建于東漢末年, 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安奉于該寺, 因舍利而置塔, 因塔而建寺, 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本書分為“周原膴膴”“舍利西來”“皇帝佛國”“地下玄宮”“舍利出世”“大唐寶庫”等九章, 從中華文明發源地周原大地寫起, 講述法門寺的起源、發展歷程, 以及唐代地宮的發現, 對地宮中的舍利、器皿、織物等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本書是一本關于滿城漢墓的考古通俗讀物。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 是我國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滿城漢墓的發現, 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 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作者在數十年田野發掘工作和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寫作了本書, 詳細介紹了滿城漢墓一號墓、二號墓的發掘過程, 以及重要出土文物, 內容簡明扼要, 文字通俗易懂, 科學性和可讀性兼備。
本書內容: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 位于今湖北隨州。曾國原為戰國時期的小諸侯國, 在史籍中鮮有記載。1978年, 曾侯乙墓被考古發掘隊開啟, 成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其中的編鐘等古樂器的出土, 成為中國音樂史和世界音樂史上的空前大發現。譚維四為曾侯乙墓考古發掘隊隊長, 自始至終主持并參與了田野考古發掘與室內整理研究的全過程, 他以深入淺出、言之有據的文字, 輔以圖片, 詳細介紹了曾侯乙墓的相關歷史、發掘過程和重要出土文物, 帶領讀者感受兩千多年前
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 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 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 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 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 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本書精選洛陽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書體、規格、撰文、書丹、鐫刻等信息的文字說明,每方拓片介紹了志主生卒、歷官資料,還介紹了拓片書法藝術特征。書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陽書法藝術的社會整體水平和生存狀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盡收眼底,許多墓志填補了唐代書法資料的某些空白。
本書以《兩周金文辭大系》為中心,參照書信、日記等相關史料及郭沫若其他文字,以文獻學理念觀照郭沫若古文字著作,梳理其觀點演變脈絡,著重探求變動的背景及原因,盡可能還原學術研究的歷程。首先,厘清了《大系》成書過程、版本源流及嬗變情況。其次,對所收器圖、銘文逐一溯宗考源,并利用校勘學方法核對諸版差異,參以作者其他論著,依時間為序,梳理觀點演變脈絡,找到作者生前關于某問題的最終意見。總結觀點變動原因,詳細論證了全集版《大系考釋》的底本來源。最后,論文寫作中間有所得裒為“專題研究”一章。
本書為通俗讀物,用英文撰寫。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探索物化天寶天府之國的真正內涵,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以英語作為語言載體,從起源、歷史、宗教、文學、教育、科技、藝術等視角,盡可能詳實地展示燦爛悠久的巴蜀文明。
全書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引入蠶叢、魚鳧、柏灌、杜宇和開明的上古傳說。第二部分展現歷經三國風云的蜀漢文化、神秘的三星堆遺址、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險峻的茶馬古道。第三部分包括人類開鑿的第一口千米深井燊海井、世界紙幣之
本書講述了唐前及唐五代石刻、宋代石刻、元代石刻、明代石刻、清代石刻、民國石刻等六章內容。
《西周甲骨探論》初版于1984年,距今已出版近四十年,是關于西周甲骨研究的第一部專著。為把作者對西周甲骨研究的一些新認識和成果提供給學術界,現將該書修訂再版。我們不僅修訂了原書部分內容,并整合了作者陸續發表的有關西周甲骨研究論文。此次再版,將原書的手寫影印繁體版改為簡體字印刷體,或將給廣大讀者帶來一些閱讀方便。近年,西周甲骨不斷有新的發現,諸如高青、洛陽、邢臺、琉璃河、姚河塬等地,特別是周原周公廟有字甲骨的成批發現,待其整理公布面世后,必將掀起一個全面深入研究新高潮。而本書的面世,是為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造型雄渾大氣,釉色奇幻絢麗。作為唐代藝術的一個重要代表,唐三彩從人物俑、動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無所不有,包羅萬象,反映了唐代繽紛多彩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創作,也使今人對唐代的文化、社會充滿了想象。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表資料的研究,依據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能、出土地、品類、數量、質地、使用痕跡等方面討論唐三彩的屬性,同時,結合古代文獻,對唐朝時期的唐三彩諸問題進行探析,如唐人如何稱呼唐三彩,唐朝時唐三彩的生產流通,唐三彩是否統一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