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強國經濟學的視角,論述了中國從“大國”到“強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揭示了中國系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規律,并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新的視角闡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強國經濟學理論。本書突破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框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視角下,闡釋了如何攻克世界經濟發展的難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形成“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深度有機融合的新型關系。所有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本書對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計劃經濟30年中建立的工業基礎上的,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時往往忽略計劃經濟的30年。當前中國當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且迅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我們通過本書重新審視重工業優先發展是否具有理論依據,并且反思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化道路。??本書的第一部分在Matsuyama(1996)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第二部分對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重工業優先發發展戰略進行反思。我們發現,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加快了資本存量的積累,但是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加速應用,數據逐漸從“小數據”轉變成“大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資本等之后人類又一重要生產要素,是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及創新應用,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2月,貴州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在大數據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作者運用系統歸納法、案例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對大數據的概念和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宏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緒論、文獻述評、研究框架構建、長江經濟帶多重國家戰略與地區產業分工、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與創新發展,長江經濟帶重化工業分工與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與經濟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資源產業綠色協調水平、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與對外開放、中游地區內外需型產業分工與要素流動、成渝城市群產業分工與資源配置、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書是一部文集。按照遼寧省委要求,遼寧省市縣三級政協組織聯動,組織引導全省2000余名政協委員,開展“講好‘遼寧故事’,展示良好發展預期”界別組活動,圍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調查研究、積極資政建言,助力展示遼寧良好發展預期。本書是該活動的征稿合集,以政協委員的視角,深入挖掘鮮活真實、生動感人的遼寧故事,讓更多人發現遼寧之美、見證遼寧之變、感受遼寧之好。本書所有篇目均在《人民政協報》《遼寧日報》相應專欄發表,現從中精選100篇故事,結集出版。
本報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全國長期研究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專家學者撰寫,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從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 本報告以“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路徑”作為研究主題,全書分為:總報告、 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支持體系建設3個板塊。“總報告” 通過構建中國西部地區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測度并綜合評價了2022年西部各省區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態勢與發展現狀,并尋找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提出
2021年中國的區域經濟呈現出各地區不同的特點,本書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經過作者整理和編輯而形成的研究報告。本書共有12章,分為總報告和3個部分,具體安排為:第一部分為“十四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環境變化,第二部分為“十四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新動力,第三部分為“十四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本書立足“十四五”規劃綱要關于區域協調發展新構想的若干論述,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設計高質量發展導向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框架。本書是對2021—20
本書擬圍繞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這一主題,在梳理基本概念、歸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提出當前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素、邏輯意蘊,并總結出發達國家和地區、國內典型地方科技創新平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以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其治理模式,構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效能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歸納出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體系面臨的困境,提出推動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多重方略。
本書由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牽頭主編,聯合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高校智庫聯盟各成員單位共同參與研究。全書基于二十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率先提出“中國式區域合作”,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合作發展路徑。全書從多個空間尺度系統闡述各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歷史文化根源、現實基礎,并進一步分析未來趨勢,并提出對應的政策建議。這對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實現更高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