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與生存:榮格自傳》是一部以自傳體書寫的心理學家思想史,被譽為榮格畢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通過病例實證,系統化介紹榮格派心理學中至為關鍵的阿尼姆斯、阿尼瑪模式,從內在事件認識自我,解析精神世界。書中回顧了其83年人生歷程,印證了童年經歷對其一生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思考了生命中的幻象和死后意識的關系;此外榮格更袒露了自己與弗洛伊德兩位心理學發展奠基之人從相識相知到分道揚鑣的真實歷程和原因所在。
本書回顧了兩百多年來分割財政主權問題。在尋求理解分權國家維持財政紀律的成敗時,它重新審視了漢密爾頓頗受挫折的政治傳承與其著名的學術傳承之間的不和諧之處。它質疑他作為財政部長所表現出的對雙重財政主權的蔑視是否合理。本書作者喬納森·A·羅登(Jonathan·A·Rodden)是麻省理工學院福特職業發展政治學副教授,近期在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他在耶魯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在密歇根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并且曾經是萊比錫大學
傳主阿赫瑪托娃是俄羅斯歷史上杰出的女詩人,在俄羅斯文壇及世界文壇均享有盛譽。本書作者又是國內俄羅斯文學研究的專家。阿赫瑪托娃被公認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是白銀時代最有名的女詩人。1989年詩人百年誕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將其命名為“阿赫瑪托娃年”。阿赫瑪托娃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但保持了一種和諧的健康心態,歷經苦難卻從不喪失對生活的信心。本書真實、客觀再現了這位抒情女詩人艱辛坎坷的一生,同時也敘述了她的詩文創作歷程。
本書作者是國內俄羅斯文學研究尤其是布羅茨基研究的專家。布羅茨基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過:“詩就是詩人的傳記”,“詩就是其作者的自畫像”,“詩中具有一切的回聲”。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布羅茨基詩歌作品的解讀,來認識詩人,理解他的創作,并對布羅茨基的詩學觀念和美學思想進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作為國內少有的布羅茨基研究專家,對這位諾貝爾獲得者的解讀十分精致到位。本書語言曉暢明白又不失幽默,讀來趣味無窮。
本書講述的是關于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發明之一—手機的故事。手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人們不再受纜線所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與其他人聯系,手機還帶動了一些新興行業的出現和發展。然而,關于手機誕生的真實故事還沒有人講述過。本書聚焦于一場控制人類交流方式的角逐,涉及政府監管機構、警察、技術突破、失敗、石英,還有一匹馬,故事的中心則是手機之父馬丁·庫珀(Martin Cooper)。在書中他描述了自己早年的生活如何影響了手機的發明,還包含了很多關于創新、戰略和管理的內容,同時他介紹了個人對移動
英格瑪·伯格曼被公認為電影史上*偉大且*具影響力的導演。這是繼《魔燈》后又一部伯格曼自傳性作品,從內心隱秘體驗到影壇經歷,伯格曼深度回顧了個人影壇生涯,揭開影史藝術片的制作幕后。本書始于一場長達60小時的對話,出版商拉瑟·伯格斯特羅姆詳盡發問,之后全文由伯格曼本人重謄、潤色,終隱去發問而沉淀為一部珍貴的大師私人電影記錄。文中多處引錄伯格曼日記、工作手記、影片原始劇本的片段,文采斐然,并附伯格曼電影年表及精美劇照。
本書是世界上首本西方藝術史《藝苑名人傳》的節選本,描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藝術與生活。由被譽為西方首位藝術史家的喬治奧·瓦薩里編著,在藝術史中,《藝苑名人傳》被稱為“第一本重要的書”,其中充滿了關于藝術的趣聞軼事和觀察。他也是首個在藝術史上使用“再生”概念的人,同時也是使“再生”(即以后的“文藝復興”)這個詞作為定型化的表述方式來概括文化復興時代的人。文中從三位藝術大師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與個人性格到創作手法與作品,講述了它們同樣輝煌的人生與藝術。
本書記錄了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作家和哲學家服爾德(今譯伏爾泰)衛護正義和真理的一生。其有“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之譽。《夏洛外傳》全名是《卓別林創造的英雄——夏洛外傳》,法國作家菲利普·蘇卜以卓別林電影中的主角夏洛為原型,創造了這個角色。夏洛是一個卑微而又高貴的英雄,是這個社會中一切弱者的影子。《夏洛外傳》的出版歷經艱難,初版是傅雷以自費的形式出版的。以其卑微的高貴,夏洛成了眾多讀者心中的英雄。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女士不僅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她還是一個成長在中國的外國人,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她把對東方文明和中國社會的跨文化理解用特有的文學寫作向西方社會進行豐富多樣的展示,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橋”。也正因為如此,關于賽珍珠和她作品的學術研究具有超越文學研究的更為廣泛意義的內容和價值,這些學術研究在當今中國向世界開放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更具有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積極意義。本書匯集了國內賽珍珠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的研究論述20余篇,并將這些中國賽珍珠學術研究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