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學術專著。金元醫籍不僅是研究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漢語詞匯史研究的重要語料,尤其是醫籍文獻中口語性的語料,具有漢語史研究的重要價值。本書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導,采用歸納分析、數據統計、文獻互證等方法,同時運用共時對比和歷時比較相結合、醫理與文理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等方法。根據研究對象,綜合使用各種研究方法,以全面系統地研究金元醫籍詞語釋義與量詞特點,探求語言深層次動因與機制。其中,詞語考釋期望能發前人之所未發,在收詞、釋義、提供語源和始見書證等方面能對各類語文辭書的編纂和修訂起到補
本書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中關于國家推廣全國通用普通話的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而編寫。本教材根據人們學說普通話的認知規律并針對訓練難點精心設計體例,共分六章內容,每章內容又分理論導航、開心一刻、經典誦讀、歌聲嘹亮、實戰演練五個板塊,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訓練體系。其中實戰演練部分,涉及到口型和氣息訓練、字詞訓練、篇目朗讀和繞口令練習,訓練內容及形式豐富多樣,力避單一枯燥。
《漢語的美麗與芬芳》是北方工業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史仲文的一本研究漢語及其美學價值的學術著作。本書以漢語語言為中心,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向內分析了漢語之構成成分文字、文辭、文句、文韻之美,向外則論述了由漢語語言為媒介的中國文學的文篇、文體、文法、文風、文論、文變六大主題。內容上既不失學術著作的文風嚴謹、立論清晰、見解獨到,行文風格又不失輕松活潑、通俗易懂,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可幫助讀者輕松跨入漢語美學之門。
本刊為連續出版物,由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主辦,張玉來教授主編。本刊敦聘戴慶廈、丁邦新、江藍生、蔣紹愚、孫宏開、王士元等先生為學術顧問,丁邦新先生題寫刊名。以歷史語言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以漢藏語言比較為學術背景,立足漢語本體,注重跨語言比較,努力探尋漢語及東亞語言間的關系,特別關注漢語的形成、發展及演變規律的探索。本輯發表文章涉及漢語語音史、詞匯史、語法史的相關部分,如《再論普通話船禪二母分化的條件》《漢語“天氣”義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中古漢語的動量詞》等,也涉及我國境內民族語言
隨著山西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大眾傳媒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推廣普通話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山西晉語區形成了方言與普通話并存的雙言格局。但在山西晉語的長期影響下,山西晉語區的人們所說的普通話帶有一定的方言特征,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從雙言現象、語言能力、語言態度、語言習得和語音特征等方面對“山西晉語區地方普通話”進行了全面的觀察,反映了山西晉語區普通話使用和方言使用、語言習得、語言態度等方面的現實“語情”,分析了這種“語情”背后的原因和規律。
本書對近代漢語中的使令句、使役句、致使義處置式和致使性重動句等四種分析型致使結構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詳細地探究了它們的來源和歷史演變過程。從致使結構語義參數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漢語致使結構的句法語義特點,揭示了其內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致使、處置和被動三者之間的句法和語義異同。
本書是連續出版物,由中國語音學會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辦。每年兩本。本期文章包括《普通話舌尖元音主要特征及其決定因素》《英語學習者擦音-元音協同發音中的聲學線索和感知研究》《人工耳蝸兒童漢語聲調的習得》《布努語基礎元音格局》《潛山市油壩話聲調系統研究》《新會會城市方言3個降調和2個升調的感知研究》等。本期文章重點在二語習得、兒童語言習得及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對比方面。本書的連續出版在中國語音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
本書以現代漢語“V著V”及相關結構為研究對象,堅持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v著V”結構及相關結構進行描寫和比較,同時結合功能語法與認知語法的理論與方法,對動詞作狀語的原因進行詳細而系統的分析和解釋。
本書運用會話分析、互動語言學、浮現語法等當代前沿語言理論深入探討了漢語口語語法領域的諸多重要議題。全書理論思辨與個案分析并重,視野開闊,見解獨到,論證精辟,創見迭出,貫穿新意:首先,該書首次提出“詞匯語義學的浮現觀”理論,從根本上闡明了語義的浮現本質;其次,以豐富案例有力地證明了多模態資源(譬如詞匯、語法、韻律和身態手勢等)在言語情態表達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再次,以互動交際框架審視語言形式,深刻揭示了言語行為與社會因素的互動以及語言與社會之間的共變關系;最后,采取跨語言的視角,極大地開
本書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12種神獸為切入點,介紹了該瑞獸的形象傳說、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在故宮建筑、文物藏品中與該瑞獸相關的形象元素的體現。全書使用了大量手繪及照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巧妙而深入地挖掘眾多中國神話和傳統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