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多年以來從事東北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學術成果合集,共收錄論文16篇,分為3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主要考據了孤竹、東胡、山戎等古族的族屬關系與地理分布問題,并回顧和總結了學界有關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
本書的研究視角是產品空間理論,研究主題為現階段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紡織產業升級問題實質上是紡織產業競爭力可持續提升問題。具體來說,本書將物理學領域的復雜網絡分析法和計量經濟學分析法相結合,利用中國1962—2018年98種紡織產品的面板數據進行門檻回歸,試圖揭示紡織產業陷入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且發展后勁乏力的形成機制,從而為實現紡織產業可持續升級及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建議。本書的研究結論為中國紡織產業實現競爭力的可持續提升尋找全新的路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書運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離崗創業政策在應用型高校的執行效果和影響因素進行實證調研與分析,以動力機制分析模型與框架為依據進行問卷編制,通過對應用型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動力不足進行歸因分析,探究應用型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動力不足的深層根源,探索激發教師離崗創業的動力機制,通過內外聯動動力激發,解決應用型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動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本書考察了美國、英國創業型大學和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學者企業家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服務組織建設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經驗,對我國應用型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在制度設
本書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典型代表高校輔導員為研究對象,綜合文本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行為實驗法,逐層探討其職業人格的概念結構、現狀特征、生成機理、作用機制及其對注意、記憶、解釋等認知過程的影響。本書首次從人格與認知心理層面深入闡釋了輔導員為何是,以及何以是學生的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不僅為輔導員素養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式。
本書以地處我國中部地區的揚帆大學為案例,以高校貧困生認定政策實施中的事件性過程為切入點,以學校、輔導員、申請者以及學生評議人等參與主體為研究對象,深入闡釋參與主體的行動及其邏輯,進而揭示高校貧困生認定政策實踐何以實現。
本書以大學生活為研究對象,整理了當代大學生審視與大學校園生活緊密相關的世界及其變化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大學生對文化、教育、生活及其熱點話題等方面問題看法的調查研究,既有對傳統校園生活各方面的關注,也有對西方文化及其現象的反思,更聚焦于當前校園生活的熱點話題。這些成果,反映了新時代高校校園生活的變遷和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向我們展示新時代青年的智慧和理性,彰顯當代大學生的反思精神和責任擔當。
本書是一部以司法大數據為研究進路,探討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主要爭議問題,拓展教育法研究范式的著作。全書系統闡釋了司法大數據對展開教育法學實證研究的重要意義;在全面梳理數據案例的基礎上,對招生行為、紀律處分、學位授予、學歷證書頒發、學籍管理、信息公開、行政裁量以及其他涉及受教育者基本權利的教育行政處理行為,進行了類型化分析,全面勾勒了作為大學治理主要向度的學生管理司法實然畫像;提出了針對性的學校治理對策與建以。本書對教育法學研究者、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教育法律實務工作者均具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馬冬昕博士,曾是清華學子最高獎學金獲得者,首度全面分享時間管理與學習方法,帶領讀者一起積極應對大學生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管理好時間與情緒,規劃好學習與發展,持續地提升自我,快樂地追逐夢想,幫助每一位即將步入和正身處象牙塔的有志者在大學里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為現代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全面指導。該專著首先審視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背景與趨勢,剖析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其次,通過對不同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最后,強調了在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包括學生信息系統、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化手段的整合。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網民基于網絡技術生存的教育實踐活動,是網民就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社會空間的特定表達,是網民作為技術生存的特定歷史產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仍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社會空間的延伸。既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舊是關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如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關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思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的人”——網民這一特定對象的具體狀況。作為現實的人在物理生活中的基本關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