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專題為形式、以實務問題為導向、以全面的實務觀點歸納和較為深入的理論分析為方法,對共同犯罪案件認定中常見且疑難的十個問題進行了分析,這十個問題分別是:共同犯罪行為的認定、共同犯罪故意的認定、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認定、共同犯罪中實行過限的認定、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共同犯罪中主從犯的認定、雇傭犯罪中的共犯認定、黑惡勢力犯罪中的共犯認定、毒品犯罪中的共犯認定和網絡犯罪中的共犯認定。 本書在寫作風格上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司法案例分析和理論分析兩方面內容緊密關聯。通過對司法案例的分析歸納出相應
本書是關于我國探望權基本理論和立法研究的專著。 一方面,本書立足于探望權的法理基礎,探討了探望權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第一章“探望權概述”,從探望權的產生入手,追溯探望權的歷史發展。第二章“探望權在我國民事權利體系中的地位”,從民法學視角逐一分析探望權在我國民事權利分類體系中的歸屬,進而厘清探望權與親權、探望權與監護權的關系。第三章“探望權的屬性研究”,從我國民事權利分類的視角出發闡述探望權作為身份上的請求權的理論根基、我國探望權的請求權屬性以及探望權的請求與抗辯。 另一方面,本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創造和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在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掌握知識產權知識不僅有利于理工科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且有利于指導理工科學生從事發明創造,以及促進理工科學生的就業創業。 本書在知識產權總論部分介紹知識產權領域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通過對無形性、專有性、時間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的梳理,介紹知識產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然后分章介紹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知識產權,最后為順應時代要求和市場需求,特設“知識產權管理”一章。
本書將虛擬經濟立法放回到歷史場景中,通過對域外主要國家以及我國虛擬經濟立法的歷史考察,找尋虛擬經濟立法的歷史演進規律,總結虛擬經濟立法的歷史經驗,吸取虛擬經濟立法的歷史教訓,發現虛擬經濟立法確立有限發展法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是當前期貨市場改革的總體方略,正值《期貨法》立法之際,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需求增加,如何將資本市場發展的總綱與期貨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緊密結合,如何讓期貨行業真正成為實體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和復蘇的助推器,如何在整個虛擬經濟體系中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期貨法律制度,如何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節奏和期貨市場承受程度,圍繞上述重大問題,本書以虛擬經濟有限發展法學理論視角下的期貨法律制度變革為題,從法律層面探討當下期貨法律制度變革方案。
本教材在體例的安排、章節的名稱和內容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對應,且章節名稱都很統一。每一章都是先概括《民法典》對該章的相關規定,然后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現,且每一個典型案例都分成案情簡介、案情分析、法律文書習作指導、《民法典》法律條文引用四個部分。因為每個案子介入時由于委托人的身份不同,在文書的寫作上各有不同,但都完全忠于案情和律師承擔的角色,旨在原汁原味地再現當時筆者辦理案件的辦案場景,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場景和真實角色中,體會到研習的樂趣。本教材以代理人為視角,精心選擇
本書作者從法官的視角,基于多年的審判工作經驗,對于所辦理的典型案件予以提煉總結,并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內容涵蓋合同糾紛、婚姻家事、消費維權、勞動爭議、侵權損害、住房交通等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最終以普法案例的方式呈現。 書中的案例并沒有堆砌太多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而是以第一視角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故事生動曲折、文筆流暢,并且每個故事的末尾都配以相關法律知識的介紹。 本書的案例類型豐富,涵蓋了讀者日常可能遇到的大部分法律糾紛類型,可供遇到相關問題時進行參考應對。
本書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立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域外立法、我國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體系之完善等方面深入研究跨界水治理法律問題,以促進我國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體系之完善。
中國行政法學的發展迄今已有兩個甲子。本書首先縱覽中國行政法學史,梳理了行政法學由清末民初的輸入與孕育、民國時期的形成與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轉軌與寂滅,再到改革開放之后的重啟與新生的歷史;其次進行中國行政法學說史專題研究,從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的行為形式論、行政的一般制度論到行政救濟論,圍繞行政法學的重要范疇來梳理其學術流變,把握其關聯脈絡;最后簡要介紹了行政法各論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