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章學發達,文法論成為文章學的核心內容。本書針對宋元文章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南宋階段的現狀,將宋元文法論看作一個整體,把北宋歐陽修、蘇軾、 黃庭堅等人的文論納入考察范圍,根據宋元文法論體系建構的實際情況,著重探討了以“文章正統”的確立為主的師法對象認定、“辭澀言苦”與“簡而有法”等文法理念之間的差異與沖突等內容,從文章學角度重新解讀了以“自然成文”為標高的“作文之大法”,并介紹了宋元文章學家在字句鍛煉與篇章安排布置等“定法”方面的探索與理論總結,充分展現了宋元文法論的理論水平及其動態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語言發生學角度,提出人類生活中的人、事、物是語詞產生的文化源,并依據文化語言對應、社會生活制約語言的原理,揭示了文化源滋生各類語詞的十一條規律,提出了雙音節復合詞的文化信息鉤沉的主張。具體做法就是拆分復合詞,追溯其詞根的本義和文化源,以使讀者、學生明白詞義的同時也明白詞義的來由。這種方法除了應用于課堂教學外,也應用于辭書編寫。本書還選取81個從古代沿用至今的雙音詞,作了示范性的闡釋。
本書在內容上分為3個部分:1.普通話水平測試字詞訓練教程;2.普通話水平測試短文朗讀訓練教程;3.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訓練教程。同時在短文朗讀訓練部分精選60篇短文朗讀作品,通過逐句講解和斷句練習,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短文朗讀,并為每一篇短文配備專業講師的朗讀音頻二維碼,讓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朗讀和斷句練習有更為直觀的把握。 隨書附贈練習冊,包括聲韻母拼合練習、50套練習模擬卷、普通話水平測試用輕聲詞語表共3部分內容。
基于雙音節VO式動賓結構“有X”詞匯化和語法化、“有+NP、有+VP”功能演變及相關現象的描寫與分析,探究漢語相鄰語言單位的語義負載與語法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相鄰語言單位”指的是言語交際/語言分析中兩個相互緊鄰的線性組合單位;“語義負載”則是指語言單位在言語交際/語言分析中都負載語義,都向外傳遞語義信息;不同語言單位語義負載不同。相鄰的兩個語言單位同為語義負載候選單位時,不是語義負載的語言單位較之語義負載語言單位更易于發生語法化;語法化的發生誘發語言結構的重新分析。
本書以新加坡華人為典型案例, 關注海外華人語言代際變遷與傳承情況, 進而針對海外華人語言代際變遷情況提出相應建議與策略, 以期促進國際中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漢字里的中國故事》是一本面向中小學生和中等文化水平讀者的講漢字的書。 作者袁勇既是一位傳統文化學者,也是河南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更是孩子們眼中博學多才、風趣幽默的袁老師。袁勇畢業于師范學院中文系,曾長期擔任中小學語文教師。他有學識,好讀書,做過編輯,也教過孩子,所以他寫的書,會根據孩子對知識的理解特點,選擇恰當的內容和有趣的表達方式。《漢字里的中國故事》集合了袁勇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漢字文化時積累的知識和感悟。每一個篇章,都經歷了作者的精心撰寫和反復打磨,在課堂上得到了孩
本書側重漢語數字詞語的本體研究,首先重點討論了數字詞語的結構、語義和句法功能;其次探討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語言的演變而出現的新興數字詞語;最后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比分析了不同語言中數字的含義和文化差異,這對漢語數字詞語的國際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研究時,將共時分析與歷時分析相結合,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既有詞群分析,也有個案分析。
本書探討了陳述式向指稱式的轉化,即指稱化過程中的形義衰減。所研究的語言信息傳遞中信息損耗是當前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書以信息論、系統運籌為基礎,以動態系統的眼光,揭示出定中結構形成、運動和變化的規律。指出衰減不僅發生在指稱化的初始環節,也發生在指稱化的繼續環節。指稱化的初始環節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形義衰減是指稱化過程中的一種傾向性規律。衰減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僅發生在指稱化的初始環節,即陳述式到指稱式的過程;也發生在指稱化的繼發環節,即一個指稱式到另一指稱式的過程。語言內部因素往往是
智能創作時代,AIGC/ChatGPT vs.人工創作,誰能狂飆到最后!
本書向你展示的是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語音寫作。
語寫,即語音寫作,是通過語音隨時隨地創作的工具。它用說話的方式表達思想,將腦海中的思考快速轉成文字。
在本書中,16 位語寫字數千萬字以上的訓練者,將向你真誠分享他們收獲的語寫心得、感悟與方法論。你將看到他們如何進行語寫訓練,如何將語寫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通過語寫創造生活,如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