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長三部曲之一:論私人財產 倫敦、紐約、孟買、巴黎、柏林……即將邁入六十歲的作家利維開啟了自己的獨身之旅。她穿梭于一個個風格迥異的租屋之間,對擁有自己的房子的渴望始終縈繞在心頭。 弗吉尼亞·伍爾夫說,一個女人要想成為作家,必須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在《自己的房子》中,利維以深刻的洞察力、敏銳的智慧,一一盤點了一個女性真實和想象中的財產,促使讀者質疑自己對所有物和財產的文化理解,并思考一個女性的物質和智性生活的價值。
文學面對的不是我們的理性,而是我們的情感和想象。它的魅力不在于其字面意義,而在于它能喚醒我們內心的某些東西。本書作者朗恩基于自己對人類歷史和文明的深刻理解,對1620年至1900年間的英國文學史進行了準確而有趣的梳理,用富有詩意的文字勾勒了英國著名作家的生平逸事,對這段時間的英國文學作品進行了頗有見地的摘選與賞析,讀者從字里行間即可感知到作者對歷史的彼岸關懷和對現實的現世熱情,并在其指引下理解文學,享受文學,體悟“時間不讓它蒼老,死亡不讓它毀滅”的文學之美。譯者自2007年就著手翻譯此
本書講述了在一片北風勁吹的荒原上發生的故事:流浪少年希斯克利夫被歐肖一家收養,從此改變了這家人的命運。相伴長大的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而失寵的哥哥亨德萊開始憎恨這個不速之客。希斯克利夫生性剛烈,無法忍受亨德萊的報復,以及隨后而來的凱瑟琳的背叛,從而釀成悲劇。
沒有人比奧威爾更能寫出英國人的性格,他本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紐約書評》 本書收錄了喬治·奧威爾的《獅子與獨角獸》《北方和南方》《關于民族主義的札記》《英國人》四篇文章。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文筆審視英國人和英國社會,探討了在戰時與日常生活中英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以及英國社會出現的諸多問題。他用犀利的筆觸描繪了英國人身上特有的氣質,點出了英國制度文明的特點及應反思的地方。
安妮·埃爾諾以其簡潔、質樸的風格,記錄了一顆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試圖描繪她與一個已婚男人之間兩年的情感和身體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要么都與她的愛人產生關聯,要么她都漠不關心。埃爾諾以勇氣和精確性,尋求一個完全為他人而存在的時代背后的真相。
她五十多歲,開始和一個比她年輕三十歲的男人約會。他離開了同齡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愛著她。但這段親密的愛情插曲同時也是政治性的,在街頭、餐館和沙灘,他們總是遭受惡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時代的丑聞女孩,不過現在已完全不感到羞恥,反而有了解脫的感覺。在某種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經的美麗,而她只是在重復她的過去。盡管他是她的天使,喚起了過去,讓過去永遠存在,但這對未來有何意義?
《年輕男人》不是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歷經悠悠歲月,戰勝了階層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之后的強大
六月的一個星期日,中午剛過,我的父親想要殺死我的母親……本書以這個在作者十二歲那年發生的駭人場景開篇。此后,在家庭中這件可怕的事情從未被提及,埃爾諾被迫在余生中獨自應對她的恐懼和羞恥。 在本書中,安妮·埃爾諾以文學家的豐富情感和銳利眼光,對生活經驗和暴力記憶的力量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對生活的洞察如何成為寫作的動力。
楊玉波,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副教授,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國家研究中心”、黑龍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俄羅斯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成員,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學與翻譯,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著有《列斯科夫小說文體研究》,譯著有《不知疲倦的鈴鼓》《馬可·波羅》《普希金詩集》《感傷的旅行》《戰爭與和平》(第四部),在國內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
本書講述了:后蘇聯時期的葉卡捷琳堡,一種可怕的流感正侵襲著彼得羅夫一家。家庭成員各自隱藏的秘密也逐漸浮出水面。彼得羅夫是一個28歲的修車工,也是一個不被看好的業余漫畫家。他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雙重作用下,危險地行走在譫妄與癲狂之間,猶如在馬雅可夫斯基筆下的《城市大地獄》中神游。于此同時,他的前妻彼得羅娃正試圖遏制內心積壓已久的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