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物,作者在書中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感悟對一百篇唐詩進行了賞析,文字為求整齊劃一,各篇皆以七字為題。其中每篇欣賞文章均包括詩人原詩、詞語注釋、原詩今譯和欣賞文字四個方面的內容。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作者曾反復閱讀并參考了《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辭典》,以及《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中幾位唐朝詩人的全集中的諸多篇目,力求自出機杼,言人所未言。
本書立足于清代詞韻學和清代詞學,著眼于清代詞體學的內部系統和外部環境,將清代詞韻學視為清代詞體學內部一個發展的子系統。研究中,詞學與韻學視角結合,共時和歷時視角結合,探討清代諸家詞韻專書的編韻方法和編韻理據,并挖掘其內在的歷時演進理路。本書分章節考察清代二十余部詞韻專書,認為清人編韻宗旨在于融入詞體學的系統架構,與系統內的詞律、詞樂等其它形制要素之學互為構成關系;編韻原則在于兼顧詞韻的合古性和范世性;清人編韻論韻的視角大致經歷了“格律——音律——格律音律兼顧”的演變歷程。
本書是著名古代文學專家程千帆、沈祖棻所著, 經改編后、面向青少年的古詩詞讀物, 包括《程千帆唐詩課》《沈祖棻宋詞課》兩冊。兩大名家精心選編、評點、賞讀一百首唐詩、五十首宋詞名作, 教給孩子還原傳統的詩詞學習法, 用心精講解析, 帶領青少年讀者真正走進唐詩宋詞的世界, 感受文學之美。本書回歸古詩詞學習“圈點評講”的傳統, 在一圈一評中讀懂古典詩詞。
本書為“詩譯成都 語話天府”系列叢書的第三本。本叢書共四本,已獲批語合中心2021年國際中文教育創新資助項目。 叢書立足講好成都詩歌文化故事,生動介紹天府文化與詩意生活,可作為國際中文教育、中華優秀文化國際傳播的拓展讀物。 本書選取成都商報評選出的成都最美古詩詞100首中的25首,包括杜甫、呂大防、陸游、岑參等著名詩人的詩作,如《石犀行》《萬里亭》《春曉》《文公講堂》等,旨在通過研究詩詞視閾下的天府文化,讓讀者通過詩歌領略成都獨特的風土人情、地域魅力,讓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本書為“詩譯成都 語話天府”系列叢書的第四本。本叢書共四本,已獲批語合中心2021年國際中文教育創新資助項目。 叢書立足講好成都詩歌文化故事,生動介紹天府文化與詩意生活,可作為國際中文教育、中華優秀文化國際傳播的拓展讀物。 本書選取成都商報評選出的成都最美古詩詞100首中的25首,包括溫庭筠、李白、吳好山、李調元、張三豐等名人的詩作,如《錦城曲》《登錦城散花樓》《成都竹枝詞》《詠法藏寺》《鶴鳴山》等,旨在通過研究詩詞視閾下的天府文化,讓讀者通過詩歌領略成都獨特的風土人情、地域魅力,讓天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傳統之詩話、詞話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本書也為當今的大眾讀者
本書從唐宋文化轉型的理論視閾出發,全景式地呈現了詞這一文體中的“唐音”與“宋調”兩種審美范型從唐至清的形成、發展、接受過程。本書認為:詞中的“唐音范式”萌芽于盛、中唐,形成于晚唐五代,由《花間集》奠定了主導風格,至北宋則變化而極盛。詞中的“宋調范式”從柳永發端,在北宋后期分化成“東坡范式”與“清真范式”,至南宋的辛棄疾與姜夔而臻于完善。唐五代北宋詞以“唐音”為主,南宋詞以“宋調”為主。關于詞體唐宋之辨的理論探討始于北宋后期。金元明清詞壇的創作與理論大都處于唐宋兩種詞統的影響之下。其中,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孤悶、思鄉、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等;創作特征以感傷為主基調,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作風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現出延承與發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出共性與個性共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
《中國詩學》本輯收錄中國詩學新近研究成果,包括《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寫作時間辨析》《<王靜安手錄詞曲書目>與王國維的詞籍校勘》等詩學文獻學論文,《文體學局限與古代詩歌的弱敘事性飲酒》詩歌理論論文,《陶詩與中國古代貧士形象》《詩意無關公家事》等詩歌史論文,《論清代古文選本的詩賦選輯》《試論許印芳對沈德潛、紀昀格調詩學的接受與改造》等詩學史論文,《荻生徂徠古文辭兩副面孔:文化內涵與文學實踐》等中外詩學比較論文,《百年來近代文人結社唱和研究綜述》綜述論文,都以求
本書通過考察學堂樂歌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調來源、思想蘊涵等諸多問題,深入闡釋學堂樂歌在結構模式、節奏韻律、語言體式、句法結構等方面的顯著特征,詳細描述其在提倡軍國民教育思想、塑造現代國民意識、重建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中的特殊價值,探究學堂樂歌與中國詩歌的現代傳播的內在關聯,認為學堂樂歌在中國詩歌從古典向現代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