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十一五”至“十三五”(2006~2020年)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在淮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特征分析和關鍵問題剖析、治理思路與策略、研究任務設置及主要成果產出等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以期為“十四五”以及更遠未來的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修復提供一定借鑒。本書內容共七章,其中第1~2章簡要介紹淮河概況并回顧治理歷程,第3~4章分析“十一五”之初淮河流域污染特征分析與關鍵問題,第5~6章介紹水專項對淮河流域的治理思路與策略以及任務設置和主要成果產出
本書共8 章。第1 章介紹杭州西湖概況、水生態環境保護歷程、水環境問題和水生態特點,以及生態修復總體思路與成效;第2 章介紹杭州西湖入湖營養鹽通量及其控制;第3 章重點闡述杭州西湖內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第4 章介紹杭州西湖著生藻及其控制技術;第5 章系統闡述杭州西湖水生植物群落優化與穩定化調控技術;第6 章重點介紹杭州西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應用;第7 章闡述杭州西湖湖西水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效應;第8 章是結語與展望。
本書編寫重視經典理論的傳承和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實驗包含傳統經典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同時也加入了新理論新工藝的實驗,還兼顧了與水相關的微生物實驗,包含了化學、物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各種主要理論和工藝技術。所以,這是一本綜合性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課本。內容還包括數據處理和水樣的采集保存等基礎理論部分。針對的讀者是環境工程專業和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使用,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本書介紹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術,闡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實踐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國際經驗,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類型、污染物歸趨和遷移、水文地質、法律經濟和風險評估等基礎內容,以及場地特征識別、修復技術應用等實踐案例,同時圍繞可持續性修復進行了前瞻性理論方法和經驗介紹。
本書以環境演替與水質變化為主線,以全國第六大、云南第一大淡水湖泊滇池流域為研究對象,從自然特征、資源稟賦、經濟社會功能、人類活動影響、水資源開發利用、水質污染、生態退化、污染控制、治理歷程、監督與管理等方面系統介紹了滇池流域環境演變的過程以及水環境治理與改善的實踐經驗。滇池曾經是國家“三河三湖”治理的重點,本書的撰寫和出版旨在為國內富營養化湖泊治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本書將湖泊治理中的科學思維、政府行動、工程實踐、監督管理四者緊密結合,較好地體現了科學性、政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可
本書介紹了研究團隊近10年利用結構態Fe和生物源Fe在水環境污染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均相Fe(III)/PS體系和非均相Fe2(MoO4)3/PS體系產生的硫酸根自由基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綠銹GR制備及深度脫氮機制研究,綠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GR-PDM)復合絮凝劑制備及應用,微生物介導下的Fe(II)/Fe(III)循環脫氮效能及機理分析,實現廢水中磷的有效回收,鐵還原菌介導下的鐵磷交互影響及藍鐵礦形成機制等等。本書幫助環境工程及相關專業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術人員對鐵
本書詳細介紹了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及保護區環境狀況調查評價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是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融合的產物,具有全面性、精準性、協調性、動態性等特點。首先綜述了國內外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地下水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及我國開展飲用水源地及保護區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情況等,然后以技術指南和典型案例形式,詳細介紹和示范了不同類型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及保護區環境狀況調查評價方法,地質及水文地質環境、水環境、土環境、潛在污染源環境、土地利用環境等環境要素的論述內容和論述方式,以及調查評價應提交的成果等。
本教材以處理方法的分類為主線,內容涵蓋了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和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內容按項目、任務結構編排,包括八個項目:污水處理分析、污水預處理、物理法處理污水、化學法處理污水、生物法處理污水、污泥處理、物理化學法處理污水、污水處理廠設計與運行管理。教材充分體現了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考慮了現代職業教育本科對教材的要求,具有以下特色:以學生為本,注重對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重視經典理論的傳承和新技術
本書從水污染控制技術前沿發展和工程應用的角度出發,詳細介紹了多種生活污水新型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設備,重點剖析了生活污水新型有機污染物處理技術、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站脫氮除磷協同提升技術、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生活污水納污河道生態凈化技術和生化/物化技術一體化設備。作者針對生活污水導致的水環境污染問題,采用新型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設備降解水環境中傳統污染物及新型有機污染物,并且通過光譜學、質譜分析等手段識別污染物中間產物及降解途徑,論證了應用物理、化學、微生物及生態修復技術的可行性。
本書圍繞飲用水砷污染控制難題,深入總結了砷污染化學、砷毒性效應與毒理學、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機制、砷污染狀況、飲用水除砷方法等國內外最重要、**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系統著述了作者近20年在飲用水除砷方向上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