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面臨著水土流失和生態安全的重大問題,迫切需要清查水土流失現狀,以土壤侵蝕分區為基礎的水土流失調查將更加高效可靠.本書就中國的土壤侵蝕分區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論述了分區與土壤侵蝕調查等方面的研究狀況.指出土壤侵蝕分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生產建設項目在施工建設期或生產運行期形成開挖邊坡、擾動地表、工程堆積體、硬化路面等擾動地貌單元,人為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各擾動地貌單元對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破壞是造成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的根本原因。本書在生產建設項目土壤侵蝕環境分析基礎上,建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影響評價體系,揭示工程堆積體邊坡徑流侵蝕過程及穩定性條件,分類設計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范式及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結果豐富了生產建設項目土壤侵蝕學科體系,也為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鑒定
本書聚焦東北黑土區長緩地形和人為壟作共同影響的特殊坡面匯流-侵蝕過程,針對當地現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占地多、擾動強、效益不持久等問題,研究揭示不同降雨、地形和壟作方式下的坡面水土流失規律,闡明壟作長緩坡理水減蝕機制,探索坡面降雨產流和侵蝕產沙預測模擬方法,研發生態節地型理水減蝕措施及其優化配置技術。
本書以貴州省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 454431個表層土壤樣品數據為基礎,按行政區、土地利用類型、成土母巖類型、土壤類型、成礦區帶、流域單元等不同統計單元對耕地表層土壤地球化學參數進行了分類統計,建立了貴州省耕地土壤地球化學系列參數。統計指標主要包括有機質、氮、磷、鉀等養分指標,鎘、汞、砷、酸堿度等環境指標,以及硒、鍺等特色元素共計 23項,分別統計了各測試指標的**值、最小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眾值、中位值、累積頻率分段值等。
本書系統闡明紅壤坡地氮素侵蝕流失、滲漏淋失、氨揮發和氮氧化物排放過程,深入探究紅壤坡地氮素損失過程規律及作用機理,定量解析氮素主要損失途徑對紅壤坡地氮素損失的貢獻,全面評估紅壤坡地氮素損失及其對環境影響,提出權衡徑流流失與氣態排放的紅壤坡地氮素損失水土保持調控對策與建議,為我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維系鄱陽湖“一湖清水”和紅壤區坡地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撐。
全書共分8章,內容涉及不同生境土壤樣品的采集和制備、基本的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及土壤生物化學性質等的實驗測定方法等27個實驗項目,以及野外土壤剖面觀察和診斷技術。針對每個實驗項目,在方法上除了描述常規的實驗方法,還介紹和推薦了一些最新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測試手段;在內容方面,設計了注意事項、實驗數據記錄和計算、思考題等,附錄中還給出了數據處理和統計的方法。本書適用于生態學、環境科學、地學、農學、林學類專業的本科生,也可供相關科研人員參考。
本書是亞熱帶森林木質殘體分解影響機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書主要涉及亞熱帶森林木質殘體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釋放特征,分解過程中養分元素釋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分解調控機制,氣候變化對木質殘體分解的影響,木質殘體分解對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響及生態代謝理論在木質殘體分解研究中的應用等內容。
本書以紙坊溝小流域、黃土高原和中國東部水蝕區為研究對象。在紙坊溝小流域坡面頂部、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切溝溝底和溝谷底部這六種地貌單元上布設18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三個重復,共采集540個土樣;在黃土高原選擇一條長508km的樣線,布設7個采樣點,在每個采樣點采集農地、草地和林地三種典型十地利用類型的土樣樣品,共采集630個土樣;在東部水蝕區依據土壤類型和土壤質地共布設36個采樣點,采集36個采樣點的擾動土,在每個采樣點采集擾動土(代表新耕坡耕地),自然風于后制作了1620個擾
《紫色土坡耕地埂坎滲流與土力學試驗研究》以紫色土坡耕地水土保持需求為導向,開展埂坎滲流和土力學試驗;闡述和總結紫色土坡耕地埂坎的結構、功能、利用和性質,研究埂坎分層入滲特性、各向異性并進行入滲模型參數率定和模擬,闡釋埂坎的阻隔通道效應;剖析埂坎開裂和裂隙閉合不同過程對滲流的影響、埂坎優先路徑及通量,揭示埂坎裂隙演化的滲流效應;研究典型草本植物根系表面粗糙度,以及根-土界面直剪摩阻、抗拉拔及其與根系和土壤性質的關系,闡明埂坎植物根-土界面摩阻特性;研究埂坎土壓力分布、埂坎土壤、根-土復合體和加筋土
本書以南方坡耕地為主題,采用宏觀分析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以坡耕地戰略意義、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現狀、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過程機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現狀與問題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對策與新技術研發為主線,系統論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過程與調控等相關成果,旨在為南方坡耕地資源高效利用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本書部分插圖配有彩圖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