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立體格局、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與共同體意識的凝聚、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中華民族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緣起、共同視角下的中華民族觀等。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第一輪建設理論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學術理論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體系建設的積極嘗試。
本書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重大實踐問題的專題性研究,其中包括全國一盤棋與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中央財政補助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城市民族工作的發展與改進路徑、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第一輪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時代民族學研究發揮服務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功能與作用的體現。
正如費孝通先生想成為“A wild horse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田野調查作為民族學人類學專業的“成人禮”,是每一位新生民族學人類學初學者所要經歷的。如何巧妙地進入田野?如何描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何抓住田野中的新奇點?如何呈現生動有趣的田野故事及抒發因境生情的感受?這是每一位初入田野者所要思考的。 該書主要收集了在西部地區調查時的田野故事,講述自己的田野經歷和感悟,所見所聞所思。有趣的故事為主,簡要思考為輔或者故事背后融入精要的學術思考
幾千年的歷史演進,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多元一體格局。這是歷史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本書基于完整的歷史脈絡與結構體系組織形成,作者匯集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專家學者,從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角度,以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為抓手,全面探尋明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起源與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
本書上篇主要介紹了包括進化論、哲學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在內的西方人類學研究的不同范式,沿著歷史脈絡梳理了不同范式的發展歷程,既系統闡釋了每一個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觀點,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經典理論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關注點。在此基礎上,本書認為應該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間搭建起聯系,形成強調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識,即歷史和文化是人類學的構建條件,進而提出歷史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主張,并對此范式進行具體剖析。在對不同的人類學范式進行深刻剖析后,本
本書收入了世界史先驅威廉·麥克尼爾在1979-1986年之間所做的五場講座, 與《西方的興起》《瘟疫與人》《競逐富強》等名著一起, 共同展現了麥克尼爾構筑人類整體史的宏大構想與獨特見解。全書新穎地將邊疆、人口、疾病作為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 深入思考了人類歷史中微觀寄生關系和宏觀寄生關系, 提出了人類歷史的災難守恒定律, 揭示了人類意愿在歷史中的諷刺, 引人深思。他的兒子、美國著名環境史家約翰·麥克尼爾為此次新版撰寫了新的序言。
本書作者針對這一課題展開了一系列思考與研究。第一,梳理總結了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第二,通過問卷調查客觀分析了當前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問題及原因。第三,系統構筑了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第四,系統梳理了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來源。最后,綜合理論分析以及現存問題和原因,在堅持黨的領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精細化教育內容、完善教育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健全教育機制、優化培育的外部環境、加強在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
本書通過對儀式、媒介的理論闡釋,以及對傳統節日的儀式傳播實踐的描寫與傳統節日中的民俗展現,將有關民族文化的種種想象落到實處,以期形成文化的想象共同體,進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此外,本書也通過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與建構,期望超越多年來傳播學領域以西方的理論概念為主詮釋中國本土問題的情形,建構本土的理論解釋學。
本書是“晚清怪杰”辜鴻銘的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名著, 于1915年用英文寫成。本書是辜鴻銘的文章合集, 以《中國人的精神》為題結集。本書分為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講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中國學等方面的內容, 附錄除了辜鴻銘的兩篇文章外, 還有其他人對《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評價, 以及辜鴻銘其人其事。在書中, 辜鴻銘把中國人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對比, 指出中國人同時具備深沉、博大、淳樸和靈敏四種美德, 并主張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解決西方社會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