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山地河谷村鎮社區的雨洪災害現象切入,以“三生協同”為目標,水文韌性為視角,將村鎮社區空間的形態投射為流域水文形態、集鎮形態和社區組織形態,以對應生態韌性、工程韌性和社會韌性3個維度的研究,并通過進一步揭示3種形態的耦合關系,將三者有機地整合于“流域社區”的構建與管理中。同時,本書按照“現象認知-形態溯源-作用機制-實證研究”的技術路線,對長江上游干區流域喀斯特地貌下3級江河流域中的山地河谷村鎮社區空間形態進行案例群實證研究。
這是一本探討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與養護技術的專業論著,本書從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入手,介紹了園林綠化工程的特點、分類,以及植物種植技術、假山與水景工程施工技術、園路與廣場鋪裝技術等內容,分析了園林樹木栽植成活原理、園林樹木的栽培技術及大樹移植技術,并對園林樹木的損傷及養護、園林樹木的樹洞處理等養護技術進行了論述,同時探討了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行、園林綠化工程安全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本書可供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與養護相關研究人員參考使用。
綠色基礎設施(GI)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進入新世紀尤其十八大以來,城市GI建設的增量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產品價值的提升,對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圍繞"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理論與實踐"展開研究,全書共10個章節,分為理論篇和實證篇。理論篇闡述了GI的理念、概念與內涵,基于國內外研究動態、進展及熱點的比較,分析GI在不同學科研究、融合發展和保護實踐所呈現的特點,實證篇以南京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GI構成要素規模、布局及其組合結構的動態變化分析,揭示
智慧城市作為物聯網、智慧地球的典型應用,是未來信息化、數字化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本書從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兩個方面進行介紹,共分為9章。第1章概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核心技術體系;第2章介紹了主流的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包括傳感器技術、自動識別技術、定位技術以及智能設備信息采集技術等;第3章介紹了智慧城市中多網融合的網絡體系,隨后按照覆蓋范圍由小及大的順序詳細介紹了具體的網絡技術;第4章介紹了相關的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第5章主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W
“城市雙修”是2017年由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的對于城市建設指導性理念。本書以15個實際案例為依托,探討了在實際城鄉大型景觀設計中,“城市雙修”理念的實施原則和方法。本書對這些案例從地域、尺度、設計手段、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等角度進行解讀,每個案例包含設計解說、設計圖紙、實景照片等,生動地展示項目從策劃到實施,再到最后的建成的整個過程,特別展現了項目完成前后的對比,對政府規劃部門和景觀設計師都有極高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本書以丘陵山區農村居民點空間重構為研究對象,立足城鄉融合發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現實背景,基于人地協同共生原理、中心地理論、空間場勢理論及蟻群算法等,按照“城市-集鎮-中心村-基層村”城鄉空間結構體系原則,研究不同尺度下農村居民點空間重構決策的目標導向、具體內容、實施手段等,揭示丘陵山區不同地域類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發展演化規律,實現多尺度農村居民點空間重構體系的理論集成和實踐應用。
村鎮規劃與發展的歷史進程、階段特征、問題分析和趨勢研判,結合案例分析傳統規劃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存在的不足分析,當前技術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基于全國村鎮調研和分區研究成果,結合不同氣候區、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和農作特色,制定分區域的“普適性+差異化”的規劃導則體系,包括設計準則、技術指標和評價標準;呈現不少于60個規劃設計示范項目成果,5個建成示范項目成果;提出規劃實施管理的之策導向和策略機制。
立足生態文明體制下的鄉村振興與村鎮治理,探討新時代“城”“鄉”關系,系統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鄉村發展演變的邏輯從中國的村鎮社區地域、發展階段差異視角,探討村鎮社區服務設施規劃方法與實踐。圍繞村鎮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構,村鎮社區服務設施指標體系和配置技術導則,村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規劃技術,村鎮社區服務設施效能評估與監測技術等展開方法論層面的探討。并結合都市區村鎮、旅游村鎮、山地型村鎮以及農業型村鎮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實踐,探討華南、西南、東南地區的村鎮社區服務設施規劃策略。
本書從城市典型地物的點云數據配準與要素提取兩個環節入手,在解決集效率與精度于一體的點云數據配準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點云精細特征表達充分挖掘潛在的點云信息,實現基于MLS數據的城市道路和行道樹的高精度提取。全書內容包括激光點云數據處理概論,激光點云數據處理基本理論,ICP算法分析,基于初始4點對(FIPP)的點云配準方法,特征描述優化的顏色信息電源快速配準,基于區域增長法的城市道路自動提取,以及基于體素分層的城市行道樹提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