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人類的誕生與古代文明,古希臘的科學與技術,羅馬的科學與技術,歐洲中世紀、阿拉伯的科學與技術,文藝復興與工場手工業,近代科學革命,英國產業革命的興起,工業社會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近代技術的全面發展,現代科學革命,現代科學體系的形成,20世紀上半葉的新興技術,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等方面,闡述了西方科技發展的過程,文化、經濟與科技的互動關系,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科技發展的動力以及創新思維等內容。
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孕育出了與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在與自然搏斗和合作的過程中,中華各個民族創造了許多嘆為觀止的古代發明,鑄就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星閃耀時刻。《自然的匠人 了不起的古代發明》挖掘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個古代發明,描述了各個發明在當時的環境中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孩子們可以深切感受古代各民族的卓越智慧,親眼目睹他們克服種種困難,以不畏挑戰的意志和鬼斧神工的技術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幫助本民族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偉大歷程。這既能讓孩子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他
本書旨在對隋唐時期的科技發展進行全面考察,通過對隋唐時期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蘊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讀,重點探討科學技術思想發展的總體狀況,試圖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時期科技史發展的學術脈絡,并對隋唐時期科技思想輝煌發展歷史進行全面審視和反思。此外,本書還對這一時期中國科學技術思想歷史的總體狀況進行研究,著重考察醫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農學家等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本書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發展進行全面考察,重點探討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特點,試圖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時期科技史發展的學術脈絡,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的結構和發展進行了新的學術審視和反思。此外,本書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發展進行重新定位,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發展是中國古代科技體系形成后的一次發展高潮。最后,本書還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史展開綜合分析及個案、專題研究,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科學的方向》是劃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哲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具有自述性質的哲學思考。本書憑借作者卓越的結構化思維和扎實的科學素養,從不同側面展開論述,全書既是完整一體,每個篇章也可獨立閱讀,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熱忱的人文關懷和博大的宏觀視野。本書英文原版由愛因斯坦作序,并以他與普朗克的一次“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作為后記。普朗克從科學和哲學的層面,解答了最古老的謎題之——人類與宇宙的關系。本書是每一位有所追求的探索者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十字路口的科學》是1931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技術史大會上蘇聯代表團提交的論文集,它被視為科學史學的一座里程碑,馬克思主義科學史的經典之作。1931年,西方世界正陷入經濟大蕭條時期,而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蘇聯派出由8位科學家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并提交11篇文章,向西方科學家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將社會和經濟因素視為科學技術發展要素的一貫處理方式,對西方的科學家來說是一種全新評估科學史的方式。本文集的問世,標志著對科學史進行新評估的起點,每當人們要探討現代科學的社會角
科學技術史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智慧的傳承和積累,認識科學發現和技術革新的邏輯與規律,以及它們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深刻影響,對于國家創新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BR》《科學技術史輯要》分科學史、文化遺產與技術史、生態環境與醫學史和科學史理論與應用4個欄目,立足學術性、專業性和創新性,經過專家組遴選推薦,以全文轉載、論點摘編、篇目推薦等不同形式,收錄了我國科學技術史領域的年度優秀論文,旨在全面呈現我國科學技術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促進交流與合
一部知識性、可讀性極強的科技史科普讀物。作者從科學原理和技術應用兩條主線出發,按照時間軸為讀者梳理出科技史階梯式發展的演進路徑。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相對深奧的科學公式和原理,作者引用了大量歷史文獻中的科技圖片,并繪制了大量原理示意圖。本書知識性、故事性敘述方式,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學習到硬核的物理學,尤其是核能的科普知識,能夠更加深刻理解眾多名不見經傳的科學家為推動科技進步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科技史里程碑事件的前因后果。
這是一個后真相時代,我們對于何為真實的判斷曖昧晦暗。現代社會龐大的信息數據網絡,除了如同迷魂陣令人難辨真假,也如同牢籠將我們封鎖其中。回顧來路,20世紀的變革既漫長又短暫,一方面,科學的迅速發展建立起現代人膨脹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學和人文的相互隔絕,使人意識到用科學來尋找主體及意義世界仿佛緣木求魚。于是,當元宇宙作為熱詞常掛在頭版頭條,當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應用于商業領域,在娛樂的熱潮過后,我們猛然墮入由無知和茫然帶來的無限焦慮甚至恐懼之中。當我們認為科學決定了人類社會的命運,卻不明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