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電流參數特征、放電模式等多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火箭引雷放電階段、回擊階段和連續電流階的電流特征。研究了不同距離回擊磁場和電場的參數特征及其與電流參數的相關性,通過磁場傳感器成功反演了回擊電流,并比較了人工觸發閃電與自然閃電的差異。書中還對比了火箭引雷至架空線路和引雷至地面的差異,并對閃電定位系統回擊電流峰值進行了估算比較分析。同時,本書著重研究了箭式先導的發展特性,分別從企圖先導和追逐先導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探究了火箭引雷中回擊和ICC/M分量的聲壓特征,還分析了人工觸發閃電的聲壓波形傳播特
這是一本分析氣候問題及提出解決方案的社科類圖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壟斷性化石燃料公司如何用30多年的時間,操縱政府的氣候政策制定,以推遲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時間;并將氣候變化的責任轉移給個人——讓人們更多關注回收利用、減少飛行和吃肉。同時,作者給出大量案例和事實,提出如果任由化石燃料巨頭企業影響政策制定和操縱輿論走向,那么將使氣候不斷惡化,最終導致我們的星球面臨愈演愈烈的災難。作者給出了一份拯救地球的方案,包括一種常識性的、可實現的碳定價方法,允許可再生能
以全球變暖為核心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認識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科學家、決策者、媒體和公眾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然而,圍繞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影響、氣候科學的不確定性、二氧化碳減排的政治、經濟決策等問題,存在著科學上的爭論及各種利益、政治勢力之間的博弈。本書以氣候科學中的不確定性為中心,分析了IPCC與氣候科學共識的本質,曲棍球桿曲線爭議和氣候門事件,討論了幾位對IPCC氣候科學共識持批評態度的氣候科學家的觀點。氣候
該書面向減緩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需求,在全球多區域和中國多省市維度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機制構建開展研究。首先基于全球能源與環境政策分析模型評估邊境碳調整和統一關稅政策,以及跨區域碳市場合作機制對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能源和環境綜合影響。然后基于自主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揭示溫控目標約束下全球區域間不同合作方式對中國經濟和能源需求的影響。最后借助中國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評估碳定價政策對各省市稅負和部門競爭力影響,識別不同地區、部門碳效率改善的關鍵點,提出區域間基于資金和技術合
圍繞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實際需求,闡明典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的約束機制,總結美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創新型國家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方式、措施以及效果,歸納創新型國家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模式,構建針對我國典型城市雨水綜合利用需求措施與方式等的方案集,形成適應國情的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模式,為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供策略支持。構建針對我國典型城市雨水綜合利用需求措施與方式等的方案集,形成適應國情的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模式,為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利用供策略支持。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被國際氣象學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本書并不限于對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介紹,而是從文化的角度,以文學的語言,描寫并禮贊二十四節氣的意義乃至意趣,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與文學價值。作者借自己的朗誦才華,同時制作了精美的音頻,使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欣賞優美的朗誦。
此前我們只能在遙遠的度假勝地感受到的熱浪、暴雨和毀滅性的風暴,是否意味著氣候變化,抑或它們只是正常的天氣現象?物理學家弗麗德里克·奧托女士參與了歸因科學的建立。借助這種革命性的方法,她可以準確計算出氣候變化何時會發揮作用。像“哈維”颶風這樣的災難是人為的嗎?干旱是全球變暖的結果,還是像往常一樣,只是一段難耐的酷暑?數據顯示,由于氣候變化,2018 年在德國出現的熱浪再次出現的概率至少是以前的兩倍。在澳大利亞, 2019—2020 年摧毀整個大陸的叢林大火再次發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
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了極端降水的頻率和強度。城市暴雨洪澇問題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水安全以及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土地利用是影響城市暴雨洪澇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面向土地利用變化的城市暴雨洪澇緩解能力評估方法逐步成為研究城市暴雨洪澇風險的重要工具。《未來城市模擬與暴雨洪澇評估:理論、模型與實踐》總結國內外**的6 類土地利用變化模擬模型,系統分析各模型的特點和適用性;引入城市暴雨洪澇緩解能力評估模型SCS-CN 和InVESTUFRM,系統介紹土地利用對雨水下滲-地表徑流影響的模型
本書旨在填補我國氣候變化教育研究教材方面的不足,從氣候變化科學前沿進展導入,系統總結與此相關的政策和國際協定,從教育學、社會心理學、傳媒學等角度建構氣候變化教育的理論基礎,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方式深入學校課堂,探索適合我國學情的氣候變化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