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態:初創企業如何打破硅谷模式實現跨越》一書中,桑德拉·施皮爾貝格分享了自己創業的成功故事。2015年,她創辦了數字患者招募平臺追尋者健康服務公司(Seeker Health)。該公司迅速發展,服務于60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將數百萬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與臨床試驗聯系起來,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果。她是一名獨立創始人,不追求孵化器,不接受外部資金,沒有基于虛構的估值來大肆宣傳融資,而是專注于客戶需求,成功地創立了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她親身經歷的
本書分為生命的恢宏、所言非虛、機遇與奇跡、萬物解釋者、猿猴之智、意識之流等八章,是一本關于進化論的掃盲之作,是了解人類思維運作和起源必讀的啟蒙科普書,為“人類為何是獨一無二的物種”這一古老命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對人類演化歷程提出了全新的疑問, 也給出了嶄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這是一個偵查的過程,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是一個由考古學記錄組成的犯罪現場。和通常的犯罪現場一樣, 證據很不完善, 讓人激動, 也讓人抓狂, 我們的任務就是試圖推演出在什么時間, 發生了什么, 以及背后的動機。”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著名的“鄧巴數字”提出者, 以社會大腦假說和時間分配模型為偵破工具, 猶如最敏銳的偵探, 一步一步拼接出人類演化的完整圖像。
《當代人類學十二講》匯集世界著名人類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凱博文,世界著名人類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孔邁隆,復旦人類學教授潘天舒,復旦人類學副教授張聰等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其視野非常廣闊,涉及了當代人類學諸多重要的議題,兒童養育、老齡照護、老齡社會、喪葬、人口流動、體育競技等。面對紛繁復雜、快速變化的中國乃至世界,本書討論的這些議題有助于我們理解和進入這種復雜性、流動性。對于普通讀者而言,本書是進入人類學廣闊世界中領略其中風景的很好讀本,對于研究者而言,則展現了人類學可以達到的廣度和深度,作
本書是一部引進版的闡釋人類起源的科普著作,是美國1993年全年暢銷書榜首作品,是作者卡爾?薩根傾其一生所積累的資料和苦思所得而著成的一部科普書。 作者把人文思考和科考事實相結合,力求通暢地闡釋: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祖先如何起源?人類究竟是進化而來的還是來自遙遠的太空?此外作者還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結合未來科技對人類前途進行了大膽的推測。 該書不但能夠讓讀者了解到各種關于人類起源的假說,還能激發讀者的興趣,暢想并思索人類的過去和未來。
本書介紹了田野調查中非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人群志。人群志主要從人類學發展而來, 指的是研究者深入某個特殊群體的文化之中, 從該群體內部獲取研究資料和信息, 以提供有關意義體系與行為習慣的報告。本書系統地介紹了人群志研究中的數據收集、分析和表示方法。作者肯定了人群志研究方法的實用性, 分章詳述了人群志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環境的選擇、參與者的訪談、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寫作, 最后評估了人群志面臨的挑戰、創新和未來。
本書描繪了達爾文主義對于美國社會理論的深刻影響, 以及在進化論對于美國社會思想和整治行動的作用上所存在的爭論。有學者 (如Herbert Spencer和William Graham Sumner) 論述了適者生存的思想, 并認為放任自流的當代工業社會的發展能帶來一定好處。還有學者 (如William James和John Dewey) 則提出, 需要靠人類的規劃來指引社會的發展及優化自然秩序。本書對社會哲學理論做了重要分析, 并對美國歷史中的金邊時代和進步時代等背后的內涵做了闡發。<
保羅·迪·謝呂(Paul Du Chaillu,1831—1903)是史上第一位發現、研究并獲得大猩猩標本的探險家、博物學家。當達爾文用科學證據證明了所有物種都來自同一祖先時,保羅·迪·謝呂則毅然只身前往非洲叢林,尋找能為達爾文的演化論帶來強有力證據的大猩猩,從而為當時的“文明世界”探索人類的起源、理解人類的本性開辟了一條便道。蒙特·雷埃爾用生花妙筆記錄了這位博物學家充滿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一生。這部妙趣橫生、刺激緊湊的冒險之書,既抽絲剝繭地分析了第一個親眼見到大猩猩的“外邦人”保羅·迪·謝呂的復
分子人類學是人類學進入現代科學研究階段的開端,是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在人類學領域的核心應用。本書基于作者所在團隊在分子人類學領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對學科邏輯的理解,對分子人類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應用進行了總結。首先,對分子人類學的誕生過程、各類遺傳標記、測序技術、數據分析過程、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論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完善或錯誤結論的原因等議題進行了說明。其次,描述了分子人類學在古今人群起源演化過程、語系集團人群演化過程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應用前景。最后,討論了分子人類學出現以來關于東亞地區智
《人類學研究(第15-16輯)》是由梁永佳教授主編,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輯刊。本輯作為創刊十年獻禮,重磅刊載“紀念吳定良院士逝世五十周年暨浙大《人類學研究》研討會”現場的學者講稿和相關討論,既生動回顧本刊發展歷程,又全方位、多維度回顧和展望人類學,尤其是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汪暉教授、趙鼎新教授和莊孔韶教授,提綱挈領地點出核心議題,共同探討人類學面對新的時間、空間和對象,如何突破現存的方法論、本體論困境。多位學者積極互動,分享成果,研討如何跨越人類學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