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開始,日元大幅貶值,這不是一個短時的市場現象,而是日本外貿、經濟增長結構發展遭遇拐點的必然結果。外部的市場現象只不過是這場巨變的催化劑。本書并不是一本探討日元短期下跌的市場分析書籍,作者希望創作一本“不會因時間而腐朽的著作”,希望通過日元暴跌背后幾十年的日本外貿、國債發展歷程,探討國際貿易、匯率、經濟增長背后的深刻邏輯,同時還揭示匯率變化對經濟和普通人的生活的影響。作者認為,根據金特爾伯格的“國際收支發展階段論”理論,日本已經完整走完了整個周期,當下正面對著債權國地位崩潰的現實。而對
作者以其駐外一線深厚金融業內經驗根基和長期經濟金融理論研究的功底,跟蹤美國金融、經濟政策演變及其影響,細察百年變局及國際大勢,文章觀點鮮明、邏輯嚴謹、影響廣泛。該書稿筆力精進,觀點成熟,引發了讀者的熱評和積極反響,在各主要財經媒體廣泛傳播。書稿對讀者理解當前中美經濟關系以及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演進趨勢及內在邏輯,可提供某種具有啟發性的角度。書稿精選過去3年來作者發表的關于中美經濟關系的評述文章做結集出版。
本書是“世界貨幣史系列叢書”之一。向讀者介紹世界各文明古國貨幣起源和發展的狀況。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普遍的規律,同時也存在著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貨幣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一個國家、一個時期,而是應該著眼于世界范圍、歷史長河的整體全貌,才能感受到它的脈搏跳動、成長規律和發展方向。
貨幣、銀行與金融業是計量史學關注的核心領域。本書將計量統計技術與經濟金融史進行結合,先后討論了早期資本市場的發展、美國金融體系的起源、美國內戰前的銀行業發展、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美國經濟大蕭條、金融體系的功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金融恐慌與崩潰、支付制度、市場利率等經濟金融史和經濟學理論重點關注的領域,最后聚焦于中央銀行、主權債務和公司治理等現當代全球宏觀經濟學前沿研究主題,是一部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佳作。
本書主要從貨幣思想史的角度出發,考察晚明時期從“銀為上幣”到“銀錢兩權”的貨幣思想轉型。明代貨幣史歷來是明史研究的重點,而有關貨幣白銀化的研究又是明代貨幣史研究的重點,從嘉萬時期的”重錢輕銀”思想,到明清之際的”廢銀用錢”思想貫穿了貨幣白銀化批判思潮。本書聚焦于貨幣白銀化的產生機理、演進過程、賦役折銀與國家財政制度的轉型、海外銀內流的成因與數量估算、白銀購買力與物價水平窺測、白銀流動與17世紀貨幣危機、“反銀論”思潮的解讀等具體方面,對晚明時期貨幣思想轉型作一深入研究。
本教材在著述過程中,主要是針對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的本科生,以歷史上各類貨幣的發行歷程為研究主線,分析不同類型幣種的推出與當時社會發展和金融狀況的相關關系,通過歷史資料整理和論證得出貨幣金融制度產生機制以及不同類型的貨幣制度對經濟發展起到的支撐或衰減作用。本教材共計分為三篇,包括十一章,第一篇中國古代貨幣金融史,為夏商西周的貨幣金融史主要內容的記載;第二篇中國古代貨幣金融史2,第二章至第九章,為西周以后貨幣金融史的發展歷程,也是現有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歷史區間,包括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
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成書。立足于人民幣國際化初級發展階段這一現實背景,以貫徹落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出發點,系統地考察人民幣交易媒介職能、計價單位職能與價值儲藏職能的主要特點、邏輯關系與互動機制。在此基礎上,深入地探究注意力配置對人民幣交易媒介職能的作用機制以及經濟不確定性產生調節效應的機制;注意力配置、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人民幣計價單位職能的作用機制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產生調節效應的機制;注意力配置對人民幣價值儲藏職能的作用機制以及經濟不確定性產生調節效應的機制。基于理論分
本書稿是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現代貨幣理論入門書, 深入回答了關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 啟動我國強大內需所需財政投資的錢從何而來? 財政投資投向哪些領域? 書中闡述了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原理, 討論了功能財政原理、通貨膨脹和就業保障問題, 討論了現代貨幣理論大辯論的主要問題和深層次根源, 批評了一些西方國家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實施的貨幣政策。書中還探討了現代貨幣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 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并辟有專章討論了財政貨幣制度的革命與國內大循環的歷史起源、“新基建”的財政可
貨幣是一國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大轉輪。白銀作為貨幣的主要形態之一,在中國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時間跨度近1000年的中國貨幣史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40年代起,中國以白銀為媒介參與創建世界市場,開始向白銀帝國演變,并創造了繁榮盛世;而1819世紀,西方過渡到金本位并逐漸孕育出現代金融系統時,中國仍然固守銀本位,白銀帝國逐漸走向末路。本書正是通過對這一段歷史的考察,從白銀貨幣化到銀本位,從紙幣的失敗到中國對白銀的依賴,從中國參與創建世界市場到受制于西方經濟體系等角度,梳理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