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輯刊,目前主編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孫偉研究員,編委會來自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和青年學術骨干。自2008年至2022年,本刊共編輯出版15輯。本期《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六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分設“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以及“中西詮釋學”三個欄目,聚焦于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以及中西詮釋學的熱點問題及前沿問題而展開。
本書旨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和出版研究深入、創新程度較高、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博士論文, 以突出對優秀青年學者的科研支持, 對他們優秀研究成果的鼓勵與傳播。本書邀請2021年度獲得該項目資助的作者撰寫每篇約5000字的研究成果概要, 并將這些概要按照一定學科順序編排成集, 一方面記錄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另一方面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索引, 為今后不斷積累和總結相關研究和項目提供借鑒。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高等學府,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著特殊的密切關系。北大青年是“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貢獻者、見證者,保持與黨的歷史使命同心同向是新時代北大青年必然的時代選擇。 本書精選出第三期北京大學青年理論骨干人才培訓計劃中學員撰寫的多篇優秀文章,聚焦建黨百年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光輝歷程,以身邊人、身邊事作為切入點,展
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載春華秋實。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作為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既面臨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時代的方向在青年,傳承民族精神、接力時代使命,是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亦是時代賦予的寶貴機遇。 本書精選第二期北京大學青年理論骨干人才培訓計劃中學員撰寫的優秀文章,字里行間既體現出青年關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新時代的青年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作為與偉大時代共進、身處歷史交匯點的北大青年,面對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將自己的探索與思考轉化為鮮活、充滿朝氣的文字。 本書匯集2018年以來北大團委《北大青年時評》《北大青年探索》兩個專欄的文章,也整理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擊疫情以及有關學生會組織改革等專題特稿。本書記錄著北大青年對于共青團工作、青年使命和時代發展的觀察與思考,在新時代面貌的日新月異中,勇立時代的潮頭,用發自肺腑
《符號》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梅洛-龐蒂的一些文章的結集,涉及語言、社會、理性、主體性等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通過這些文章,梅洛-龐蒂加入到了當時各種思潮的爭論中,發出了現象學和存在主義角度的聲音。這些文章主要有:間接語言與沉默的聲音、論語言現象學、從莫斯到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哲學家及其陰影、愛因斯坦與理性的危機、成長中的柏格森、主體性的發現、評馬基亞維里、胡塞爾與語言問題等。
本書有六章全面詳盡地探討了人文學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的歷史和作用, 分析了主要的代表作, 而且尤為重要的是, 提出了觀看、閱讀和聆聽的評價標準。二、通過質疑。書中另有七章深入獨到地探討了歷史上引人深思的各個哲學主題, 包括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和愛。這本結構獨特的人文學研究導論, 不僅揭示了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智慧的世界, 還提供了一個條分縷析地回應這個世界的框架, 同時也探討了批判性思考者借以評價并反思其所讀、所見及所聞的各種策略。
本書為一冊人生與學術散記,記錄了作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歐陽哲生三十余年來在歷史學上求學與研究的人生歷程。卷一緬懷湖南和北京求學與從教路上的師友情誼;卷二卷三回到作者的思想史研究領域,對清末民初的近代思想大家進行評介;卷四卷五則與湖湘故地和俊才相關,記錄了作者對兩湖人物的研究以及與岳麓書社的因緣。全書文字樸實精煉,又不失厚重學養,集學術性和文學性于一身,反映了一代學人的人生際遇與學術追求,富有記錄價值與啟發意義。
行走,總是流動的,也是改變的;學人是一輩子在行走的,行走是在大地上的;燕子是季節性遷徙的,遷徙是飛越時空的:是謂《學術志:田野、星空與飛燕》。顧名思義,本書既是筆者關于專業學術的歷史書寫,也是筆者關于從事專業學術活動的智識書寫,由《田野集》《星空集》《飛燕集》三部分構成!短镆凹肥枪P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荷蘭、英國、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的系列札記;《星空集》是中文序言、書評、寄語與致辭;《飛燕集》則是筆者離開燕園、加盟華園后創作的賦能與**的新詩。本書為筆者同時出版的《學人記:
主編洪治綱,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章太炎的學術思想,依其先后大致可分為古今文之爭、中西學之辨和儒道釋的調適三個層次。從人生的外在經歷上看,章太炎前期側重政治,后期突出學術,其實他是頗有溝通政、學之志。而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他更是自立宗派的學術巨人。其治學既有乾嘉漢學根基,又能融會國外各種新知,“以新知附益舊學”,故其學問能突破清學藩籬,自成體系。他還曾提出修撰《中國通史》計劃,冀圖達到敘述社會進化、啟導方來的目的。他的《訂孔》《清儒》等諸文,不僅總結了清代學術演進的脈絡,還對中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