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各省市以"群眾路線"思想為指導,紛紛采取了形式多樣的群眾路線活動或工程來解決各地區面臨的社會問題,有"三問三解"、"連心工程"、"聯村聯戶"、"三同"活動等工程。隨后,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地方干部需要更深入地接近人民群眾,同時也提到群眾路線是地方干部主要的政策工具,能幫助地方干部了解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及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滿意情況。那么群眾路線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公共服務供求信息的傳導,是否能達到其目標--農民了解、滿意和需要干部供給的公共服務?這一問題引起學者和政府工作者廣泛關注。 本
城市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創新和公共管理研究共同關注的領域。本書以網絡管理理論、行動理論、管家理論等為指導,對城市社區治理主體的聯合行動進行系統考察。具體而言,本書以社區房屋類型為標準,選擇了村改居社區、老街巷社區、動遷安置社區以及普通商品房社區四個案例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城市社區治理的行動遵循理性邏輯,根據社區類型差異分別形成自我構建式、記憶敘事式、社群互助式以及賦能授權式行動模式。社區治理共同體形成的關鍵影響因素是政府的合作意愿與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本書為城市社區治理創新模式的有效推廣提供了堅實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階層關系問題研究》(批準號:16XKS011)的研究成果。本書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研究我國階層關系演進的特點、規律及趨勢,在充分肯定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階層關系所發生的積極變化的同時,深入分析階層關系問題的具體表現、特點實質,提出處理好階層關系問題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路徑,以期有助于進一步增進我國階層關系的和諧程度。本書特色:一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通過
本書探討了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概述了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歷程;全面梳理并批判借鑒公共管理理論、質量管理理論等理論,深入剖析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在此基礎上,構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質量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進而探究公共體育服務與居民幸福感的內在作用機理,通過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公共體育服務對居民幸福感的評價維度及影響因素;最后提出優化公民公共體育服務對幸福感的路徑建議和推進機制。
近年來,互助養老模式正在各地逐漸興起,在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鏈接各類社會資源、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新的理念與路徑。本書聚焦于城市地區的互助養老,結合宏觀制度與微觀實踐雙重視角,對城市互助養老的主流模式進行了案例研究。從城市互助養老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動態出發,詳細梳理了我國從古至今互助養老的發展脈絡,分析現階段已形成的志愿互助、時間銀行、積分互助三種城市互助養老的主要模式,并分別以南京市、無錫市梁溪區、青島市、西安
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背景下,優化配置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既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著力點,也關系到廣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獲得感。本書在梳理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歷史變遷與深入分析先進國家和地區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是項系統性工作,主要涉及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主體、配置客體和配置標準三大要素。本書以深圳為典型案例城市,分析其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現狀,指出其面臨的配置主體共識不足、配置客體體系不全、資源配置供需脫節、配置標準規范性不強、配置保障不足等
本書立足于人口老齡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雙重背景,從探討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完善的宏觀背景及條件入手,梳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與人口老齡化協調發展的演進邏輯。在該邏輯下提出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框架與體制機制,探討不同人口老齡化發展階段養老服務供給的目標、內容及動力,并設計了養老服務供給社會化體制和運行機制。考慮到老齡化進程發展和政府財政能力不足的沖突,測算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水平適度區間,并構建供給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分析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影響因素,總結出多重約束條件。上述約束條件的突破需要政府責任的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在長壽、少子和人口遷移等多因素推動下,人口老齡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成為當前與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如何有效加以應對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本書應時而作,告訴我們應如何構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從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財務保障、生育政策、技術鴻溝、生命關懷、老齡產業等各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闡述,并與數字化、智能化結合,探索中國老齡社
本書基于深入的社會調查和對大量數據的分析研究,闡明了非正規就業是我國農村進城務工流動人口就業的典型特征。農村進城務工群體的內部,同樣存在著因性別、年齡、受教育層次、戶籍地等差異而產生的內部分異。經濟活動的空間遷移,就業從農業到以低端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的改變,其形態主要是既有別于傳統農業,也與正規就業不同的非正規就業或靈活就業狀態,使得城市里農民工的衣食住行、社會交往等也相應發生變化,呈現出既不同于農村里的農民,也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特征。研究表明,農村進城務工群體的居住特征表
本書從統計學、產業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角度,對文化休閑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提出促進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豐富了我國文化休閑發展相關理論。本書將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等方面的多種方法與模型應用到文化休閑發展相關研究上,構建我國區域文化休閑發展指標體系,測算了我國區域文化休閑發展指數,增強了方法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