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防御使、團練使等職官經歷了一個從實任到虛銜化的過程。階官化后的防、團兩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級武官等任職群體,成為其身份與地位的標識。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勞制度,以保障防、團兩使的經濟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統治者從官制上突破,尋求了一條獨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終無內亂之禍。
本書共分總論篇、戰役戰斗篇、有關問題和故事篇、人物篇四篇,內容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是怎么回事、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與新中國的國防建設、抗美援朝戰爭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啟示等。
為全面回顧和總結百年來黨的軍事工作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系統反映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豐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強軍事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經中共中央批準,編輯了《中國共產黨軍事工作重要文獻選編》。本冊為第二卷,收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文獻。
國民革命是20世紀20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命運。本書以“國民革命的起源”為題,介紹了國民革命發動的歷史背景,通過多個歷史事件生動講述了國民革命的基本過程,并對其最終走向失敗做了分析。作者認為,國民革命是蘇俄、共產國際、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共同造就的。國民革命的失敗,使中國革命走向了新階段。全書從孫中山對中國發展前途的思考寫起,將1920—1925年陳炯明叛亂、關余事件、蘇俄與中共引導國民黨、國共合作、國民黨改進和改組、國民黨一大召開、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革命軍的建立、
在海防受到劇烈挑戰時,一個國家如何應對以保衛其政治經濟核心區?本書從倭亂對明代國家海防的挑戰出發,敘述明政府面對襲擊時具體的防御應對和調整。全書研究由軍、兵兩個方面構成的軍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職官設置、各層級配合與實際指揮的制度運作過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調整和改變,展現近代早期國家在制度操作層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過對實際海防形態的敘述和分析,增進對明代國家及其組織運作的認識和理解,也可為當下海洋治理和制度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本書考察清朝入關前的步兵發展史。建州軍隊在薩爾滸決戰前,以騎兵為主要骨干,步兵只是其輔助。薩爾滸戰役之后,努爾哈赤為攻取城池,每逢戰事,臨時選拔銳卒充當步兵,并給配備攻堅器械等,充任全軍矛頭。這時的步兵尚未成為獨立兵種。天命十一年,明朝使用紅夷大炮挫敗金人,迫使皇太極改革步兵,擴大其規模,定為常制,不再是臨時之兵,器械和戰術與此前存在較大差異,奠定清入關后八旗步兵的基本制度。該書細致、系統地描述了清入關前步兵的相關情況。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谷霽光先生以三十年的功夫研究北朝隔唐府兵制的重大成果,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府兵制的由來、演變、發展及其衰落的歷史,是迄今為止有關府兵制研究最為完備的專著。本書196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1978年重印,2011年中華書局增補了《四論西魏北周和隔唐的府兵——府兵初期資糧與軍備問題再探討》《五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一一府兵制的確立與兵戶部曲的趨于消失》兩文出版。本次出版增添《補魏書兵志》《唐折沖府考校補》,以全面反映作者在府兵制度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冊文集所收錄的史料為民國部分報刊刊載的有關南海問題的新聞、報道、通訊、評論等,檔案文獻不在收錄之列。為方便讀者參考起見,所選史料以報刊名稱排列,同一報刊刊載史料以發表時間排列。
民國報刊林林總總,不僅風格不同,而且編輯水平、印刷質量、紙張成色等也各異。同一報刊,不同年份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報刊編排、文字等錯誤較多,有些報刊印刷質量較差,存放時間過久,字跡難以辨認。對此我們做了專門處理。對于一些文字中的明顯錯誤,我們直接予以糾正;對于難以判斷正誤的用詞,或明知有